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如果我是特首——福利政策(二)


《資本壹週》690期 (2019年2月1日)

1.港府欠缺前瞻性策畫,完全看不到本地人口老化、內地人愈發有錢的趨勢。
2.香港醫療系統的軟、硬件都不足,尤其是人手,政府更以此為藉口累鬥累。
3.如果有疫症爆發時「死得人多」,醫療系統隨時成為特首下台的最大風險。

如果我是特首——福利政策(二)

說到福利,上期本欄指出,先要處理好強積金制度,一次過注資到所有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並且進行改革,例如增加供款比率,以及拓闊供款用途等,繼而才再思考四大範疇——醫療、教育、住屋、弱勢社群。

事實上,香港的醫療系統極度大鑊,還大鑊過住屋問題——住屋方面,還可藉着「住逼啲」來拖延,醫院卻是逼無可逼,醫護人員做到爆廠,且看近期在流感肆虐下,醫護界便怨聲載道,頻頻集會表達不滿。

這就怪港府欠缺前瞻性策畫,完全看不到本地人口老化、內地人愈發有錢的趨勢,如今搞到如斯田地,都仍然猶豫不決,須知道興建一間醫院需時兩、三年,但二線醫院很難追趕一線;訓練一個護士則要三、四年,培養一個醫生就要七年、一個專科更要十二年。因此,可以預期,短期內問題仍會很嚴重,政府可謂不知「死」字點寫。

先說人口老化,除了平均年齡愈來愈大,醫療需求愈來愈多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家需要醫療服務,比起年輕人耐得多,即是治病的時間長得多,遠超平均;就算相差十年,已差很遠。

至於內地人有錢了,自然會對醫療服務的要求提高了,來港治病亦是到私家醫院。現時在私家醫院,可見起碼有三成病人是說普通話,養和更超越此數。但不要以為幫襯私院就不會對公共醫院造成負擔,皆因私院人手不足,便向公院埋手,高薪挖角。這還不特止,有些本地醫生更往內地跑,即是人手缺上加缺。

其實,香港醫療系統的軟、硬件都不足,現時政府更以此為藉口累鬥累——既然人手不足,增建醫院也沒有用。香港護士協會去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早午更護士和病人比例平均為一比十一,內科/老人科午、夜間比例更高達一比二十七,遠高於國際標準的一比六。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二○一七發表的《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到二○三○年,普通科護士人手短缺在最佳推算下為一千六百六十九人,在最差情況下更逾二千七百人;醫生的短缺則分別為一千○七及一千五百七十五人。

然而,政府為了保護既有利益的小圈子,卻不肯開放市場,輸入外地醫護人員。且看其他乜師物師的專業範疇,都已承認外地認可資格,為何偏偏醫護人員不能從外地引入?若是擔心質素問題,醫生可在合理條件下再考試,如今則等如叫碩士生走去考會考,要求要有5A的成績,並不合理;至於護士,更加簡單,大可要求「降級」,做些執頭執尾工作,也能紓緩人手。

如果我是特首,就會不理業界反對,輸入外地醫護人員。譬如醫生,便承認英聯邦醫生資歷的;否則,如果因為醫療系統問題,導致有疫症爆發時「死得人多」,隨時成為特首下台的最大風險。譬如流感,避免在幼兒間傳播,停課便可了事,但在老人家層面爆發,就可能會出現大規模死亡個案。

就算政府現時醒覺,亡羊補牢,既分別從外地及內地輸入醫生及護士,亦拍板增建醫院,樣樣做齊,應該可以舒緩五年後情況;不過,此五年期間怎樣渡過,則要上天保祐矣。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