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同股不同權」實施 企業監管漏洞多


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後,股價上升,交投活躍,令當時未有「同股不同權」的港交所恨得牙癢癢。

討論多時的「同股不同權」制度已於四月三十日正式開始接受上市申請,而市場早已傳出包括小米、螞蟻金服等內地科技股已排隊來港上市。當大家著眼在花碌碌的鈔票時,其實港交所(00388)及證監會對於保障小股東利益的工作仍有很多甩漏。即使非「同股不同權」企業,仍然存在很多坑小投資者的陷阱,當中週前一隻暴瀉股煜榮集團(01536),就把漏洞完全暴露出來,另聖馬丁國際(00482)的多年官司,也反映本港極需要如美國般的集體訴訟(class action)制。

所謂「同股不同權」,早在六年前阿里巴巴擬來港上市時的討論已相當激烈,最終因證監會一鎚定音,阿里遠走美國上市,港交所痛失大件肥豬肉,一直相當心痛,因為阿里在美的股價不但愈升愈高,且成交活躍,意味香港不單止損失了上市及相關費用,還損失了大筆交易費用。

時移勢易,「同股不同權」近年再被提起,且連同證監會也表現相當配合,最終在四月發布諮詢文件結果同時,月底就落實並開始接受上市申請。而首批來港上市的企業,估計除了本月三日宣布與長和(00001)合組全球策略聯盟的小米外,還有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金服、網約叫車公司滴滴出行等。

市場只關注「錢」之時,對小投資者的保障似被擱在一旁。即使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多次表明,「同股不同權」未有改變港交所保障小股東權益的方針,分別僅在於大股東的定義與前不同,「過往是靠錢,現在是靠無形的資產。」但他同時補充說,即使港交所努力把關,但投資者不應預期上市企業都屬好公司,該所僅期望公司能披露更多訊息,以協助投資者作出判斷。

「謎網風暴」揭問題

事實上,在「同股不同權」未實施前,本港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就已經漏洞百出,如去年鬧得熱烘烘的「謎網風暴」,何況是「同股不同權」中容許小部分股東可透過「一股十票」控制上市公司的不公平控股方式。由有股壇長毛稱號的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去年五月發表的《謎網:五十隻不能碰的港股》報告,列出了五十隻細價股關係錯綜複雜,互相持股,結果六月就先有隆成金融(01225)被勒令停牌,之後停牌公司陸續有來,如第一信用(08215)、康健國際(03886)等,至今俱未復牌。

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也被傳為會申請來港上市的首批「同股不同權」股份之一。

當大家對這些細價股惡夢逐漸淡化後,上月二十四日煜榮集團單日暴挫最多近六成,且之後幾日跌勢未止,由高位三點三四元跌至最低的零點八元計,累積跌幅達七成六,就再次觸痛小股民的舊傷疤。而這家公司其實上市剛滿一年不久,並即出現控股股東出售股權,更在提出全面收購建議完結後,先來抽升,再因新大股東迅即減持股權而引發暴跌。

去年一月十一日掛牌的煜榮,每股招股價一點一五元,但首日登場就以一點零五元報收,即較招股價低百分之八點七,之後股價一直在一元水平附近窄幅上落,至六月跌穿一元水平後,再向下尋底,並於八月確認零點七元的低位,並開始反覆向上。原來大股東陳樑材及陳健材於八月十日至十月十九日期間共十三次減持股權,由逾七成二減至逾五成一,每股平均作價介乎零點七六至一點零八元。大股東邊減持,公司股價卻不斷向上,賣盤意圖明顯。

煜榮新主速拋售

今年二月五日,煜榮申請停牌,以待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刊發有關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二月七日,公司宣布陳樑材及陳健材,已於二月二日與買方簽下買賣契據,以總代價近三億五千萬元,即每股作價一點七九元,向買方何笑明出售一億九千五百萬股或百分之五十一點三二股權,並同時由金利豐證券為買方提出全面收購要約,每股收購價同為一點七九元。

現年四十四歲的何笑明並非某某君,他曾是前稱金寶寶的Teamway International Group Holdings(01239)的執行董事及副主席,亦為從事電子製造服務及營銷及分銷通訊產品的華夏健康產業(01143)的主要股東。而在煜榮急跌後,Teamway股價亦受累,其於四月二十四日收市價還是四仙七,二十六日股價最低見兩仙四,即累積跌幅近五成;華夏健康產業則上落不大。

成功賣盤的聖馬丁近年訴訟纏身,上月才被上訴法院駁回其要求擱置訴訟的申請。

煜榮的全面收購要約在四月十三日截止,之後股價未見突破,直至同月二十三日,股價突然從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一點八九元,突然挾高至三點二六元;二十四日股價更再破頂,曾高見三點三四元,惜也是小股東惡夢的開始,因為其價格即日掉頭急挫,當天最低見一點三二元,即從高位跌了六成,翌日再創低位見零點九八元,第三天低見零點八元才叫見底。

觸發股價雪崩式下滑,原來是公司新大股東何笑明在二十四日當天,於市場以每股均價二點三四二六元,出售了三千四百八十五萬多股,相當於公司發行股數的百分之九點一七;二十五日當天,他再於市場以均價一點三零二四元,出售一千三百一十七萬八千股,相當於發行股本的百分之三點四七。換言之,該股暴瀉其實是由他沽售而來。而在兩次減持後,其持股量已由百分之六十二點一六,降至百分之四十九點五二。

與華融關係不淺

事實上,很少上市公司股權易手後即在市場減持,除非所購入股權多於七成半,未能符合最少公眾持股比例。就算今次煜榮的何笑明減持股權似乎錄得實際盈利,但整體而言,也是得不償失。按其以每股一點七九元購入煜榮了共二億三千六百二十多萬股計,第一次減持三千多萬股,每股售價逾二點三四元,帳面盈利一千九百二十多萬元;第二次減持一千三百多萬股,平均價一點三元多,帳面蝕了六百四十多萬元。即兩次減持盈利約一千二百七十八萬元。

然而,他還持有一億八千八百多萬股,以四月三十日收市價零點八九元計,其成本價一點七九元,即帳面損失高達一億六千九百多萬元。所以他的減持動作,除非其向煜榮原大股東買入的實際作價較表面作價低得多,否則是完全不合理。那實情就很可能與其資金鏈出問題有關。

不說不知,原來何笑明與董事長剛被中央調查的中國華融(02799)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亦與近期股價跌得厲害的藍鼎國際(00582)大股東仰智慧關係密切。與何氏有關的Teamway及華夏健康,都曾向華融配股,而仰智慧則是華夏健康的大股東,持股逾兩成半。至於易手不久的Teamway新主徐格非,則曾聯同仰智慧入股藍鼎。觀乎上述幾隻股分近期的股價表現,都相當波動,而煜榮今次崩盤,監管機構有否跟進事件,或最終能否為小股民申怨,似乎已不能寄予厚望。

所以如是說,因為前車可鑑。一家仍受訴訟纏身的另一上市公司聖馬丁,在二○一六年十月透過大比例供股方式推低股價,同時低價賣殼予台灣上市公司益航。當時聖馬丁宣布以「一供一」形式供股,供股價零點一二元,較公布前收市價零點二零一元折讓四成七。若承購供股數量少於六億五千六百萬股,益航將認購六億五千六百萬股;又若供股計畫未能進行,聖馬丁亦會向益航配發四億三千七百萬新股,令其成為聖馬丁單一大股東。

聖馬丁賤賣惹公憤

由於供股包銷商萬基證券為益航附屬公司,故曾遭聯交所及證監會阻撓,但磋跎至去年,公司再提出同價供股計畫,且比例由「一供一」增大至「二供三」,最終公司亦成功易主。不過,聖馬丁這幾年訴訟不斷,從聯交所的網站可查閱,當中包括被申請清盤及查閱公司過去多宗投資及帳目。

翻查資料,聖馬丁近年被多名人士申訴,包括申請其清盤及交出部分帳目資料等,本刊接觸到其中一名小股東,他提到當年萬基證券包銷供股,是由他們一班小股東花錢查出其與益航的關係再上報證監會,而在調查過程中,更懷疑聖馬丁涉及多項不明交易,故才入稟申請清盤及要求公司交出相關文件。

有關交出文件訴訟於去年十月曾獲法院判決勝訴,聖馬丁一方提出上訴,至上月十七日被上訴法庭駁回上訴,成為本港史上首宗小股東成功向公司索取交易內部文件的案例。當然,最終事件發展如何尚未可知,但其實維權工作是否應由小股東負責?當中又是否反映港交所及證監會這兩位監察者有不足之處,值得深思。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