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巴曙松:人民幣國際化,鞏固香港金融地位


「債券通」已於去年7月開通「北向通」。

中國經濟實力日益強大,已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佔一重要席位,連帶人民幣也晉身成主要國際性貨幣之一。目前,人民幣的貨幣地位仍然與中國在全球經濟和貿易中所佔比重並不匹配,但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發展方向,而香港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份發揮金融橋樑的角色,並善用自身的框架優勢,連接內地資本市場及海外資金,同時更可藉此鞏固其獨有的金融中心地位。

撰文: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回顧歷史,當主要貨幣融入全球體系時,通常都會引發一次國際資產價格的重大調整,例如在1929年至1971年期間,美國當時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GDP佔全球總量五成,兼為最大的黃金儲備國,但美元的貨幣地位仍然遠低於主導市場的英鎊。直至成立了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大部分國家加入了這個以美元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後,美元正式取代英鎊成為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的領導者。

其後,美元多次出現危機,加上制度本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性,布列敦森林體系於1973年宣告結束。於80年代,美國貿易逆差達1,680億美元,對日本和西德的貿易逆差佔75%,日元及馬克等貨幣亦在波動中融入國際體系,開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貨幣地位與國力不匹配

回到現在,全球貨幣體系再次面對變革,是次的主角就是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15年全球GDP總量達74萬億美元,美國以佔比24.32%稱冠,其次是中國,GDP佔比是14.84%。不過,2017年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佔比分佈中,美元的比重達64%,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885.4億美元,佔官方持有外匯儲備約1%,與其GPD實力完全不匹配。

事實上,中國一直為人民幣國際化而舖路,而「一帶一路」戰略和人民幣國際化存在內在一致性及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一帶一路」可實現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將活躍而具影響力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相連接,憑藉產業、技術及人才等優勢,為人民幣融入國際體系提供動力。

提高滲透率增「話事權」

港交所(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出席中大論壇時提到,當向發達經濟體出口貨品時,現時中國企業的談判力不足,在決定結算貨幣時很難有「話事權」。不過,周遭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及「一帶一路」部份經濟體系中,自2017年以來,當地使用人民幣的比率已近10%,這是一個轉捩點,代表人民幣已融入當地,成為主要貨幣之一,當人民幣的滲透率越高,中國企業自有更大的「話事權」,可以決定交易的結算貨幣。

除此以外,人民幣的國際化還連接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就是中國現時設有資本管制,資金不能自由進出。假如中國有一日成功取代美國的經濟地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但其貨幣仍然不可以自由兌換,在如此一個封閉的貨幣體制下,相信難以能支撐中國經濟發展及國際地位。

人民幣計價產品需多元化

巴曙松指出,中國固有的制度讓資金出入內地相當困難,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在於可提供多樣化的人民幣計價產品,讓持有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者能夠使用人民幣投資。不過,在現行的金融框架下,單靠內地是很難取得突破,而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又是中國的對外門戶,特別是「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開通後,香港作為海外資金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橋梁,正可利用其特殊優勢,在現有框架下走多半步,解決海外資金與內地市場連接的問題。

以「債券通」為例,現時只開通了「北向通」,讓香港及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境外投資者經由香港與中國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託管、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投資於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假如進一步放行「南向通」,海外企業就可以向境內投資者發債。

體現香港獨特價值

最後,巴曙松總結道,既然股票和債券都可以藉着香港而有所突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衍生品通」,或是其他產品,這樣中國的金融框架不用作出重大改變,海外企業可以更輕鬆地進入內地市場,香港也可體現其獨有價值,鞏固其在亞洲區內、以至國際間的金融中心地位。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