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2019前瞻】遏制別國有傳統,美國維持世界霸權


貿易戰會否持續下去,要看美國對中國是否「滿意」。

中美貿易戰不僅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較量,而且涉及政治角力,甚至是「世界霸主之爭」。儘管中國也許無意爭當這個角色,但只要美國感到受威脅,就必定打壓。事實上這是美國多年來的「傳統」。二戰之後繁榮起來的美國,先後排擠過歐洲、打壓過日本,現在則輪到中國。遠的不說,看看美國當年做空日本經濟的「招數」,就會發現和今天有驚人的相似。

撰文  蘇梓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彼時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世界上的經濟霸權和貨幣霸權地位,通過貿易制裁威脅、逼迫日圓升值等手段,導致日本經濟全面崩潰,該國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虧損倒閉,並進入長期的經濟衰落期,直到今日尚未恢復。

日本強盛招惹美國

二戰後日本開始了全面振興之路。其現代經濟是在「冷戰」格局下,依靠美國的帶動扶持發展起來的。當時日本充分利用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專注發展經濟,在1960年代末實現了經濟騰飛。到1980年代,已成為亞洲最富裕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後日本更成為美國最為強勁的經貿對手,為日後美日貿易戰埋下伏筆。

1980年代,日本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與證券資產、控制著3,29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資產,還購買了美國40%的國債。日本操控的資金佔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可謂舉足輕重。當時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設備、30%的汽車和50%以上的機床,以及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都是由日本生產出口至美國。日本從美國賺了很多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和主要債權國,使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備受威脅。

日圓升值重創出口

對於這位昔日仰仗自己發達的「小弟」,美國心裡自然不爽,於是決定醞釀一場金融戰來挫敗日本,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壓日本經濟和遏制日圓崛起。

首先是製造輿論壓力,使匯率問題政治化,強迫日圓升值。1983年9月19日,美國拋出報告書《美元日圓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指出:美國企業同日本公司競爭處於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匯率問題,美元對日圓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癥結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圓升值。該報告提出11項對策和應對方案,包括購入日圓債券、限制日本壓低匯率、推動日本金融開放、提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針對日圓匯率提出整改方案等。美國把自身經濟結構導致的失衡問題歸咎於日本,成功轉移問題和矛盾焦點,既符合美國製造業等傳統部門利益,又滿足了美國政府的執政需要。

其次,是通過簽訂《廣場協議》和單邊貿易競爭法案,迫使日圓升值。1985年9月,當時G5(即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首腦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各國一致承諾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修正高位美元、調節收支不平衡。因日本貿易順差較大,G5要求日圓升值。美國憑借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協調上述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廣場協議拉開了日圓升值的序幕。

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日本的匯率政策。如果對方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將採取貿易談判、通過IMF施壓等方式,要求其調整匯率,如果日圓不升值,歐美國家將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迫於美國貿易制裁和政治壓力,日圓大幅升值。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日圓匯率達到236.5,到1990年底達133.89,美元貶值了一倍。這令日本的出口製造業陷入了癱瘓,成千上萬家日本出口型企業嚴重虧損。日圓患上「升值預期綜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國內基礎貨幣加以干預,造成國內流動性泛濫,長期陷入低利率流動性陷阱,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日本出口競爭力嚴重受損。

歐洲教訓慘痛

無獨有偶,對於同屬西方陣營的歐洲,美國也不手軟。在二戰剛結束不久,美國已通過「馬歇爾計劃」,以貸款、援助的方式來幫助歐洲恢復經濟,和蘇聯競爭全球影響力,歐洲付出的代價則是對美國開放市場。

1958年,當時的歐共體成立並組成了關稅同盟,開始削弱美國對歐共體貿易上的控制。1962年,「翅膀硬了」的歐共體國家對美國農業開刀,提高了美國出口凍雞的兩倍關稅。美國當然不樂意,將歐共體起訴至國際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即世貿組織WTO的前身)。 後美國嫌GATT的調查太慢,於是國會強行通過了《1962年貿易擴展法》,授權總統可對他國不公平貿易待遇進行反擊。甘迺迪總統宣布,對從歐洲進口的馬鈴薯、卡車等商品徵收重稅。當時歐共體的實力還不足以和美國抗衡,此舉給歐洲的工農業造成巨大打擊。

1964年5月,美國與歐共體在日內瓦達成和解,美國以降低37%平均關稅的代價,換取歐洲降低35%平均關稅。表面上看歐共體佔了上風,實際上相比歐共體,美國的工農業體系成熟而高效。互相降低關稅的情況下,美國產品得以長驅直入歐洲市場,歐洲產品幾無招架之力。

嘗到甜頭的美國後來更推出《1974年貿易改革法》,對此前的貿易保護手段加以體系化和完整化,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301條款」。表面看,該條款目的似乎是為了貿易的公平合理,然而實際上,它十分不講道理,因為所有條款的核心關鍵詞都是「單邊」。從1975年到1991年,美國對歐共體共啟動24次「301調查」。涉及的調查對象包括雞蛋、水果罐頭、麥芽、麵粉、糖、鋼鐵、大豆、柑橘、小麥等產品。

301條款屢試不爽

再說日本。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原因不一而足,例如日圓被迫升值、日本國內房地產泡沫破裂等,但從貿易角度來講,最大的原因還是「301條款」。

美國對日本採取的就是典型的以貿易制裁相威脅,揮動一系列「301調查」大棒,打擊日本出口。日本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市場,日美經貿依存關系處於非對稱地位。美國抓住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軟肋」,以貿易摩擦為借口,以保護主義的貿易制裁相威脅,揮動一系列「301」調查大棒,逼迫日本讓步。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美國發起「301調查」最為密集的國家。例如,1985年7月,在簽署《廣場協議》前夕,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301調查」,迫使日本作出較大讓步。

1989年,美國對日本首次啟用「超級301條款」。所謂超級301條款,是對一國貿易自由化和貿易壁壘進行整體評估,對於「問題嚴重」的國家,將其列入貿易自由化黑名單,並要求其在3年內消除貿易壁壘。美國據此將日本列為貿易自由化重點監督國家,稱日本在電腦、衛星、農林產品方面封閉市場,與之展開18個月的外交協商,最終迫使日本開放了相應的國內市場,日本相關行業因而大受打擊。

從1975到1991年,美國向日本發起15次「301調查」,幾乎每次都成功迫使日本政府作出相應讓步,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對美國實現「全面的貿易自由化」。

美國坐享其成

打壓日本的最後一步,是力催日本金融開放。日圓的升值導致熱錢湧入,擴大資產泡沫。美國趁機又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壓力,敦促其開放金融市場。迫於美國強硬的態度和壓力,也出於自身日圓國際化戰略考慮,日本妥協並讓步。在「日圓升值預期綜合症」和金融市場開放雙重推動作用下,巨額的熱錢將日本資產價格不斷推高,股市開始了狂熱的投機,房地產、藝術品價格高位不斷刷新,日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嚴重背離。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產業加速了日本經濟繁榮泡沫的破滅,而且嚴重影響了日本原本可以迎頭趕上的產業升級。此後,日本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與美國抗衡的力量每況愈下。

然後,美國透過加息,開始了對日本「剪羊毛」的游戲,即全球資本都回流至美國本土,美國對沖基金做空日本經濟,導致日本股市暴跌、樓市下跌、藝術品價格下跌,日本經濟損失慘重。最終,繁榮泡沫轟然破滅,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但以對沖基金為首的熱錢賺得盆滿缽滿,巨額資金回流美國又支持其90年代的持續繁榮。日圓國際化進程則被迫停止,佔全球儲備貨幣比例不足3%,無力挑戰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美國打壓日本經濟的計劃得逞。

總結日本的歷史教訓,是在市場開放及出口被美國封堵的情況下,日本實行了錯誤的經濟政策,大小公司都紛紛轉型房地產或投身金融,導致地產和股市瘋狂泡沫化,終於在90年代初,泡沫破滅,日本從此邁入了「失落的20年」。

早在特朗普上任前,中國就經常被美國指責「操縱匯率」,但該借口因美元貶值而失效,美國因此不得不重新尋找對華強硬的法理依據,這就有了去年對華的「301條款」。近來特朗普又將矛頭轉向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可謂「日日新鮮」。這場中美貿易戰能否曠日持久地打下去,最終可能仍要看談判桌前的中國是否能讓美國感到滿意。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