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影視前景】中國影視業年收千億,良莠不齊亟待回歸正軌


近年中國的影視業可謂高歌猛進。據中國電影家協會《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產業直接市場規模近600億元(人民幣,下同),觀影人次達16.2億;僅今年第一季,中國電影票房為 200億元,接近北美同期的28.9億美元,創下了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首次成為世界第一。此外,2017年總銀幕數達50,776塊,年新增銀幕9,597塊,穩居全球首位。

撰文  蘇梓

市場的紅火帶來的不僅是源源不絕的收益。嚐到「甜頭」的業者開始忘乎所以。例如上月落幕的范冰冰「陰陽合同」一案,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整個中國影視業的歪風,偷漏稅固然已不是新聞,藝人索取天價片酬、投機操控的現象也時有所聞。甚至近日有著名影視劇導演曝光內地某些龍頭電視台的「潛規則」——必須提供一大筆所謂「收視率保護費」才能播出所導作品。種種亂象表明,中國的影視市場亟需有效的市場調節機制和規管,才有望回到正軌。

上月,擾攘數月的范冰冰「陰陽合同」案終於告一段落。國家稅務機關根據范的逃稅金額,依法對其本人和企業作出追繳和處罰裁定,各項補繳稅款、罰款數額加起來近9億元。

官媒炮轟行業歪風

國家稅務總局以及江蘇等稅務機關根據調查,指出范冰冰以拆分合同的方式偷逃個人所得稅618萬元,少繳營業稅及附加112萬元。此外,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少繳稅款2.48億元,其中偷逃稅款1.34億元。有內地學者認為,是次處罰或將對今後類似涉稅違法行為起到強烈的教育警示作用。

最近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偷稅漏稅的罪魁禍首是大牌明星天價片酬。當前影視行業內部,明星攬入腰包的片酬動輒「千萬級」,除了「陰陽合同」之外,無數規避稅務監管的手段也應運而生。

所謂的「陰陽合同」或「大小合同」,是影視從業人員逃稅的常見形式。根據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的解釋,往往是指同一項交易中,演員簽訂兩份合同,兩份合同的核心條款,尤其是價格條款存在較大差異,前者對外公開或交給有關機關審查備案使用,後者才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真實意圖和價款約定。有傳媒研究人員表示,「大小合同」用以逃稅在影視行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人民日報》認為,就中國影視行業而言,無論是「陰陽合同」、天價片酬,還是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亂象,已充分說明,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一行業內已經失靈。市場並非萬能,純粹意義的市場經濟也有其無法根治的弊端,故要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強制性的制度性規範,以根除問題。

亂象一:天價片酬

影視紅星頻頻偷稅漏稅,相信和高昂的片酬誘惑分不開。正是由於涉及到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問題,不同形式、樣貌的「陰陽合同」才輪番登場。當前影視行業內部,明星收入囊中的片酬動輒上千萬,影視明星實際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數額之巨大已經不言而喻。

在內地影視行業尚欠規範的環境下,除了「陰陽合同」,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規逃稅手段,也因天價收入而產生。比如不少影視導演、演員一窩蜂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這類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地方註冊公司,數目多達上百家。這些公司要求相關製作、發行公司分攤稅費,而明星自己則通過參股,以投資方的身份獲取變相收益。不過最近有消息指,多民知名藝人紛紛註銷在霍爾果斯的企業,包括擔任法人或持股的企業。不得不說,這一次資本大撤離,相信是范冰冰事件所引起的「寒蟬效應」。

至於明星們開出的「天價」高到什麼程度?《中國電視劇2016產業調查報告》顯示,國內一線藝人2016年出演一集電視劇的平均片酬為100萬元;再以最近熱播的一套古裝劇為例,該劇兩名主演片酬收入共計1.5億元。而《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則顯示,中國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的合計年收入已超過22億元,而頭100位名人一年的總收入才不過70多億。

影視明星的片酬達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成本預算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是中國內地影視行業的家常便飯。以電視劇、網絡劇為例,很多電視台及視頻網站,迫於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壓力,根本不重視劇本、製作和觀眾群定位,只關注是否有大牌影視明星壓陣。而「大腕」們也開始直接影響電視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購價格。這一切「天價」亂象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國內地文化娛樂工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畸形發展,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亂象二:產能過剩
從2004年起,中國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可以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台可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2012年一年,全國電視劇製作機構產出並獲「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7,703集,中國電視劇達到了所謂的「高產頂點」。自此,電視劇的產量持續性回落,隨後出現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除了電視劇,其他文化產業亦出現同類情況。

據《2018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統計,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只有13,475集,數據幾乎是跌回了國內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起點。與產量大幅下滑同步,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面對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國家廣電總局在2015年終結了「4+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然而在持續10年之久的行業瘋狂增長下,該政策收效甚微。

《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國內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目前已停滯在約千億元規模,從2014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而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這兩項主要收入即使疊加,也很難保證排在前六名的任意一家網站實現盈利。而且除了電視劇領域,產能過剩在內地其他文化產業領域一樣存在。一言蔽之,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到播放平台的實際播放能力,都根本不足以支撐目前內地影視業的巨大泡沫和謊言的現實。

亂象三:金融投機

文章又指 ,明星天價片酬加之扭曲的行業現狀,勢必會大幅擠壓拍攝、製作等本應是更重要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由於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直接影響著從電視台、視頻網站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的廣告招商等種種利潤收益,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壓力傳導」幾乎無法避免地會引向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的全面造假,並衍生出其中的金融投機問題。

例如國內電影的「票房冠軍」門檻在幾年間就由三五億暴漲到數十億級別,票房佳績會讓相關投資方能夠在股票市場等金融領域大撈一筆。這也是近幾年來,原有能源、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上的「熱錢」,迅速湧入影視行業等文化產業諸多領域的原因,這不僅哄抬了「大牌」們的身價,中國電影也在最近幾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槓桿,讓電影近年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金融衍生品」:一部影片在面世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托產品進行融資,包括目前相當混亂、亟需監管的P2P模式。

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地目前的電影行業本身還遠遠沒有跟上和適應文化產業「普遍性金融化」的節奏。和電視劇、網絡劇的情況類似,電影版權和衍生品等領域還極不規範,更遑論由專業法律保護的、健全的投融資資金監管和退出機制。如此這般脫節、錯位的行業格局,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當前文化產業被過度金融投機所撬動的一個縮影。

逃稅影響社會公平

內地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確實創作和播出了一批優秀作品,但少數演員「天價片酬」的現象同時存在,導致影視劇製作成本結搆不合理,收入分配比例失衡。中國內地影視演員的片酬飆升,收入超過合理程度,也令大多數行業的工作者相形見絀。

公開資料顯示,在美國和韓國,一般演員片酬僅佔製作費用一成到三成,但有內地知名編劇透露,如今中國演員片酬超過製作成本的50%。不僅僅一線演員的片酬動輒千萬上億,連一些二、三線,甚至不知名演員的片酬也在不正常瘋長。
去年,有關部門曾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對演員片酬進行了限制,要求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據業內人士透露,影視行業一直以來存在「大小合同」、設立個人工作室等行業應對措施。

利用個人工作室、產業園區等法規政策避稅。其中設立個人工作室就是高收入明星一種避稅方式,因其屬於個人獨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在稅務上是不交企業所得稅的。而且一些產業園區有特殊的財稅政策,加上財稅返補,也能避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表示,目前中國的確存在個別演員片酬奇高,建立稅收制度是為了保持社會公平,影視行業中的個別獲利者規避納稅,對整個社會不公平。

此外,內地目前還存在演員利用涉嫌違法的行業「潛規則」應對稅法和限酬令。專家為此建議,細化演員片酬標準硬性規定,念好稅收管理「緊箍咒」,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消除明星高收入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

粗製濫造層出不窮

在近年來的影視劇行業中,最直觀的體現就在於「IP大戲」熱潮。IP在此指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智慧產權。它可以是一個故事或一種形象,也可以是一種流行文化,只要有追捧者,均可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本或網絡遊戲,這些被稱為IP。

「IP大戲」成本過億,已經成為常態,但高知名度演員往往可以拿走接近三分之二的片酬。有中國編劇透露,明星在一部戲裡片酬能拿到總投資的80%,這會致使後期製作非常困難,因為沒有錢做後續,作品於是粗製濫造,造成大量的垃圾影視充斥,這已經變成了常態。這樣的結果使影視作品類型同質化、製作劣質化。所謂票房飄紅,爛片當道,作品的量遠大於質。
 

過度吹捧美色消費

中國電影市場也曾經歷過創下多年票房高速增長的奇蹟,但近年似乎難以為繼。影視娛樂日趨多元化,令內地影視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君不見各大電視台各出奇謀,炮製花樣繁多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在此背景下出現了一大批演技欠奉但外表亮麗的俊男美女,比如收視寵愛的「小鮮肉」。後者尤其成為各類節目和劇集中的「花瓶」,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們廣受青少年異性的大力追捧。
這一現象的存在,使內地的影視作品已經進入了「美色消費」的時代,觀眾接受的,不僅僅是蒼白的劇情、矯揉造作的演技和空洞的文化內涵,更多的是精美華麗的畫面和高「顏值」的偶像明星。甚至一些收視佳、口碑好的影視劇集,無不助長著這種美色消費行為。無論「男色」抑或「女色」,都在迎合著當今浮華虛榮的單一審美觀,至於演技、劇情、文化內涵,根本不是重點。

亟待返回正軌

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國內影視行業亂象,已說明了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行業已經失靈。惟有政府下大氣力整合、調節近20年間中國影視業所積累的利益格局與沉痾,通過強制性的制度性規範以理順糾纏的行業脈絡,才有可能使行業回歸到良性的發展軌道。

面對影視業叢生的亂象,特別是逃稅歪風,中國國家稅務總局早前就要求,各級稅務機關進一步加強影視行業稅收徵管,依法追繳明星非法佔有及享有的稅款。此時爆出「范冰冰事件」,正好成了整個事件的導火索。

今年6月下旬,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電總局、國家電影局五大中央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宣布整治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逃漏稅等問題。稅務總局官網發布,影視企業和影視行業從業人員應當依法如實申報並納稅。影視行業納稅人應當按照實際業務如實開具增值稅發票,不得填開或讓他人為自己開具與實際交易內容不符的發票;不得將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作為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

《通知》認為,天價片酬、 「 陰陽合同 」 、偷逃稅等問題 「 滋長拜金主義傾向,誤導青少年盲目追星,扭曲社會價值觀念 」。因此要制定出台影視節目片酬執行標準,明確演員和節目嘉賓最高片酬限額。通知還要求,影視行業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稅務機關將依法追繳不符規定的減免稅款,並按照稅收徵管法等有關規定處理。各級稅務機關應加強對影視行業的稅源管理,對中低風險和高風險納稅人分別採取風險提醒、稅務稽查等措施;對存在稅收違法行為的依法進行處理,並按規定列入稅收「黑名單」,推送相關部門開展「聯合懲戒」。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