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大灣區共同體】粵港出招支持港企,抵禦中美貿易戰衝擊


「 善用香港優勢‧放眼大灣市場」中小企智囊 論壇。

美國持續擴大新一輪加徵關稅的範圍,從機械設備、電機等高端製造領域,蔓延至紡織、食品、傢具等傳統製造領域,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之時,內地外貿第一位廣東省出招支持港資企業。由「外資十條」修訂版,到「製造業十條」等,務求令用電、土地、運輸、稅務等方面為企業減負。

撰文  葉永成 | 攝影  鄺銘漢

在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刺激下,香港今年前7個月在粵投資652.8億元,同比增長2%,保持全國第一。上月中,廣東省商務廳在本港舉辦《廣東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簡稱「外資十條」修訂版)的政策宣講會,明確指出廣東省未來的出路仍在改革開放,必須高度重視利用外資工作。廣東省每年利用外資額約有230億美元,而港資在其中佔比約達七成,因此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還需靠外資、靠港資。

據悉,是次發布的「外資十條」修訂版從實際出發,聚焦外商在財稅、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核心,在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領域、加大利用外資財政獎勵力度、加強用地保障、支持研發創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水準、優化重點園區吸收外資環境、完善利用外資保障機制等10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每一條都具有較高的「含金量」。

在擴大市場准入領域方面,明確擴大飛機、船舶等先進製造業和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明確加大財政獎勵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外資新項目、增資項目、總部項目和研發項目,提供最高1億元人民幣獎勵, 以及推行人才「優粵卡」,將外商投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等7類人才納為服務對象。

港為粵最大外資來源地

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表示,港澳一直是廣東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此次外資十條修訂版也有不少內容是專門針對港澳投資者提出的。在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框架下廣東三大自貿區對港澳服務業的開放方面,律師合營制度,港澳專業人士在粵執業便利化,支持港澳工程師、建築領域專業人士在廣東開展業務,在區內港資重點開發項目,都可按照香港的工程建設管理模式,並規範港澳航線管理,簡化審批手續等。

他說,今年前7個月,廣東省實際利用外資88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增幅比全國同期高0.8%,總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香港作為廣東重要的外資來源地,今年前7個月在粵投資652.8億元,同比增長2%,佔廣東省實際利用外資78.6%。

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佈局逐漸明晰,大灣區範圍內也掀起新的投資熱潮。德國、日本、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在廣東投資增長加快,同比增幅分別為49.1%、52.8%、93.8%,而瑞典在粵投資更出現12.7倍的高速增長。

搭建新的平台經濟

在一個研討會上,深圳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表示,科技創新是一個鏈條,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化各個環節都需要補短板、搭平台、組團隊,促合作。

他說,要盡一切可能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及效率、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高創新成果質量及效率、提高科技金融的資本質量及效率、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建立新的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和合作機制,使生產要素能夠充分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對此,他有以下幾點建議:1.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路圖,組織重大專項聯合攻關。2. 建立大灣區大學合作聯盟,培育新產業研發團隊。3. 建立大灣區合作基金,推進創新合作平台驛站建設。建立由廣東省主導,灣區9+2十一個城市參與的公共基金池。初步建議籌集100億元人民幣。4. 建立大灣區跨境合作市場要素自由流動規則,開放人員、資本、實驗室器材和信息資源的流通互動平台。5. 統籌建設和發展一批重點工程和平台項目。建設一批大科學合作研發基地、行業檢測檢驗服務平台、面向新製造技術的測試中心等。

短中長期措施解窘

另一邊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出席「善用香港優勢‧放眼大灣市場」中小企智囊論壇致辭時說,港府會採取短中長期的針對性措施,為業界尤其是中小企解決困難。包括出口信用保險已擴大了保額範圍如付貨前的保險;與銀行共同推出措施,即銀行負責提供貸款,政府則提供擔保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

中長期措施方面,他說政府推出了減稅措施;今年年初財政預算案對中小企「BUD Fund」(「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注資加碼,均在貿易戰發生前推出。今年4月1日,政府為企業首200萬元的利得稅率減半至8.25%,可說是全球最低的稅率。對於在IT方面的投資,又提供300%的稅務扣減。「BUD Fund」與另一個SME Fund(「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在年初亦加碼注資25億元,擴展至東盟十國,自8月開始已收到70多個申請。

此外,政府一直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發展,因為無論市場怎樣變化,香港都是要走出去,要依賴與周邊地區,尤其是9個姐妹城市綜合的競爭力。政府並會於短期內增加數個香港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目前為12個)。

8成中小企未有灣區計劃

在同一個論壇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了2018年度的最後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綜合營商指數由上一季的49.7下跌6.7至43.0,當中以中小企對「環球經濟」展望指數的跌幅尤為顯著,顯示國際貿易磨擦走勢仍未明朗,或會進一步影響企業未來營商信心。

渣打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是次調查結果反映並量化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對本地營商情緒的影響。其中『營業狀況』及『盈利表現』分項指數疲弱,均顯示中小企業預期未來的業務將會明顯惡化。我們通過宏觀數據觀察到,實體經濟增長雖暫時保持平穩,但中美貿易前景的不明朗因素,已經大大加劇市場波動,削弱本地的營商信心。我們相信明年貿易關稅和緊張局勢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更加顯著,故我們早前已將2019年本地生產總值的預測下調至3.0%。」

此外,這次調查亦有探討中小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看法。受訪的中小企認為大灣區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個城市依次為深圳(73%)、廣州(61%)和珠海(35%)。惟大部份中小企(82%)暫時未有大灣區發展的計劃,包括「專注本地業務發展」(43%)、「跨境業務難以管理」(30%)和「先觀察有甚麼利好政策」(21%)等主要原因。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