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美中登月 另類競爭


《資本壹週》715期 (2019年7月25日)
美中登月 另類競爭
.相信元朗事件尚未完結,但無論如何,打人就是不對。?
.美國與中國在太空上的競賽,是採用兩種不同的策略。
.日韓貿易戰爆發,後果相當大鑊,中國可能是得益者。

7月21日,星期日,在民陣發起的遊行結束後,有人去了圍堵中聯辦,有人則在元朗爆發了警方形容為一場源於政見不同的「打鬥」和「紛爭」,翌日港股在低開153點後,跌幅擴大到394點收市。

在元朗爆發的打鬥事件,個人覺得疑問重重。首先,「白衣人」人數達到千人,半公開地聚集,政府無理由收不到風。有元朗居民就直言,之前一日已經收到村長通知,翌日盡量避免出街;另外,兩名元朗區區議員麥業成及黃偉賢也聲言收到消息指,有人將會追擊黑衣人,並聯絡了警民關係組,而得到的回覆也是「有部署」。

至於有指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以言語挑釁,及利用消防喉與滅火筒噴「白衣人」在先,才會被追到月台以至車廂裏面打,然而根據個人從電視畫面所見,林卓廷是聽到元朗出事了,才召換示威人士過去「增援」;又不過,「黑衣人」也是一車一車被車過去增援的。

「白衣人」方面,難以判斷是否無差別打人,即是見人就打;而個人就覺得,「白衣人」是有計畫地等在中環以至西環遊行完的「黑衣人」返去而打,當中甚至應該是認識的。而他們是否「黑社會」?個人就覺得不盡然,主要應該是村民,事關黑社會不會在門口搵食,且做完嘢還不散檔,卻在鄉公所聚集?

相信事件尚未完結,但無論如何,打人就是不對,尤其是今次兩堆人,一堆人有「架罉」,而另一堆人無。雖然,用籐條打到人重傷的機會不高。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也有記者被打、受傷,甚至有拍攝器材被箍毀,然而似乎卻沒以前般「嘈」、強烈讉責暴力行為;反觀之前只是被推撞,便已十分義正辭嚴。這不禁令人懷疑,一眾記者是否知道當中故事,而沒報道出來?

中美太空競賽
元朗事件翌日,恒指承接美股上週五下跌而低開,跌幅並且逐漸擴大;不過,週二已經回升,週三最多更曾上升接近300點,皆因中美貿易談判再有進展,有消息指美國代表團下週將赴中國面談。

其實,中美之間的博奕以至競爭,除了在貿易上、在科技上、在貨幣政策上,還可能在太空上。今年適逢人類登陸月球50週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50年前為人類跨出登月的第一步,上週六美國副總統彭斯前往當年發射阿波羅11號太空船升空的甘迺迪太空中心,出席慶祝活動發表演說時聲言,美國5年內將重返月球,比起原定計畫提早4年,即是如果特朗普能夠連任的話,將會在其任內實現。而特朗普之前更責難太空總署(NASA),花了這麼多錢,目標不應只是重返月球,而是登陸火星。

至於中國,航天局局長張克儉早於4月時已表示,中國希望在10年後能在月球南極附近設置科研站,並讓太空人在月表執行各項任務。而其實,中國國務院2016年已提出一項5年太空戰略,包括研發具大型酬載能力上軌道的超級重型火箭、發射能研究黑洞的望遠鏡、大造太空站,以及進行載人太空飛行、探月並採樣,最終要送探測器到火星與木星附近。

採取不同策略
事實上,嫦娥四號今年一月已經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將於年底發射,成為中國首次嘗試蒐集月球樣本並送返地球,代表中國欲利用月表下的資源。

需要注意的是,美中在太空上的競賽,是採用兩種不同的策略。美國是沿用舊制度,即是建造太空船,然後載人上去;反觀中國,則是用上新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例如嫦娥三號便是採用人工智能,自主決策降落的地點;今次嫦娥五號更會使用電鏟鏟取土壤,並且自動打鑽鑽取岩芯。

目前為止,曾經成功發射探測器上月球的國家,暫時只有三個,就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當中,俄羅斯無錢,不會在意太空探索;至於美國,則是要威,但不要貴;因此,中國可能脫穎而出,因為採用新方法,完全無包袱。

日韓打貿易戰
除了中美在打貿易戰,日本與南韓亦然。日本今個月初宣布,限制向南韓出口3種製造晶片及屏幕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光阻劑、氟化聚醯亞胺與蝕刻氣體,南韓相關產業勢受牽連。事關半導體及生產晶片的設備,佔兩國貿易總額逾三分之一。

其實,日韓根本就是世仇,若非美國,早已打起上來;這次貿易戰的源頭,正是南韓最高法院裁定,三菱重工與新日鐵住金等兩間公司,需要向二戰時以非人道行為在殖民南韓強行徵用的勞工家屬,作出賠償。

日韓貿易戰爆發,後果相當大鑊,因為兩者在供應鏈中緊密關連——日本輸出原材料,南韓則造出晶片,賣到全世界;所以,此舉也會牽累到全世界。日本此招似乎是向美國偷師,以貿易問題去解決兩國拗撬。

不過,當中或許會有得益者——中國可能會有着數。理由十分簡單,就是日韓之間生意做少了,自然要挨向其他國家,中國該是一個好選擇。

南華證券錢莊
元朗週日(21日)發生「打人事件」,港股週一(22日)大跌394點或1.37%,成為亞太區表現最差股市,之後市場開始消化利淡消息,大市拾級而上,週三(24日)單日升57點至28,524點,雖未收復週一失地,但3天累積跌幅僅241點;比起上週三的28,593點,更只相差70點而已。

週一上海科創板「開張」,首日共有25家公司上市,僅半日全部股份漲幅已逾100%,全日計平均升幅更達140%,即使週二普遍回吐,至週三又回勇,25隻股份全部上升,平均漲幅逾11%,漲幅最大的福光股份大升49%,更一度升57%,創上市以來新高。科創板初開幕,相信短期還會有一番炒作,至於對港股有沒有影響?其實,香港股市早已玩完,事關監管機構又不讓人做庄,散戶又寧願走去炒輪做點心,加上大把新股上市,港股市場根本沒此容量。

提到IPO,百威英博臨陣退縮決定不把亞太業務分拆在港上市,失去籌集最多764億元的機會,但轉頭就成功出售澳洲CUB啤酒廠(Carlton and United Breweries)予日本啤酒商朝日集團(Asahi Group),作價相當於881.4億港元,還多過原定在港集資金額,認真犀利。

每週一股——港鐵(00066)
港鐵(00066)上週五發盈警,是上市以來首次,事關要為沙中線紅磡站加固工程及落實屯馬線第一期通車方案等作出20億元撥備,而公司發盈警之後,股價由55元水平跌至53.5元水平。

港鐵今年以來股價表現堅挺,6月中旬以來,走勢進一步轉強,股價屢創新高,並高見55.75元。雖然,公司作出20億元撥備,但相對公司整體收入,影響實在有限,而且有關撥備只是一次性措施,港鐵方面更派定心丸指,暫時未見有特別情況需要再發盈警。此外,由於本地業務做得不錯,因此公司向外發展海外業務,為盈利增長增添動力。

港鐵一直不乏資金追捧,原因是公司有穩定收入之餘,地產發展項目更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收入,而股價早前穩步揚升,不少投資者苦無買入機會,近日股價在盈警拖累之下回落至20日線水平,或許為長線投資者提供買入的機會。

重點新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次下調全球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4月時預計的3.3%下調至3.2%,是2009年以來最差,明年經濟增長預測削減0.1個百分點至3.5%。

.央視報道,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9次會議,強調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

.英國前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取得近三分之二選票,大熱勝出保守黨黨魁選舉,而並於週三(24日)正式接受英女王任命接任首相。

.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由盈轉虧,上季虧損31.5億歐元,遠遜市場預期的17億歐元,主要由月初公布的巨額重組計畫所致;去年同期盈利為3.61億歐元。

.交通銀行(03328)宣布,社保基金會於過往3個月並未減持交行股份,未來3個月內,社保基金會將視市場情況減持最多7.43億A股,佔交行已發行普通股股份總數的1%。

.北京汽車母公司北京汽車集團宣布斥資近25億歐元,購入平治母公司戴姆勒5%股權,成為吉利集團後的第2家中資車企股東。

.地政總署公布,啟德第4A區1號地盤(新九龍內地段第6577號用地),由中國海外(00688)、嘉華(00173)及會德豐(00020)地產的合組財團以127.398億元投得,每呎地價11,842元。

.百威英博在擱置分拆百威亞太本港上市後,宣布以作價160億澳元出售澳洲業務予日本朝日集團。

中國外長王毅由7月24至26日將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會議,並到訪巴西及智利;另市場關注的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月底舉行,市場料最多減息半厘。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