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多雲策略:別把所有系統跑在同一雲平台上


李猷達博士

香港電腦學會雲端運算及企業架構設計專題組顧問

CEO, Throput

 

「上天」還是「落地」或許是現今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常要考慮的問題。「上天」的意思是利用雲計算平台(下稱雲平台)去提供應用系統方案,「落地」則是購買或開發傳統應用系統,放在自家數據中心運作。過去基於數據安全、系統穩定性及財務安排等因素,CIO普遍認為只有少量系統適合採用雲計算。

但時至今日,隨著雲科技逐漸成熟,不少CIO開始投放資源於雲計算上,部分更指示IT經理,除特定商業或技術考慮外,須盡量使用雲方案。而一些大型企業甚至開始制定雲計算政策,去規範使用雲科技的方向和標準。除了大企業,初創企業大多已不再考慮「落地」,完全應用雲服務。究竟企業有什麼迫切需要去加強雲應用?

實際使用過某些企業雲服務的IT經理,可能會告訴你這些服務價格高昂。雖然雲產品供應商或會解釋雲服務能夠大大節省系統開發和維護的人手以及數據中心的租金,所以總體擁有成本(TCO)還是較低。但筆者認為很多企業用的雲服務實在不便宜,其實雲計算為企業帶來的主要優勢並非節省成本,而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因為雲服務能在最短時間以最簡單方法為企業提供綜合IT方案及如大數據甚至人工智能(AI)的最新技術。

傳統IT系統多是安裝在特定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或OS),例如Windows和Linux。現在的雲平台猶如雲服務的OS,主流的雲平台包括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和谷歌的GCP。不同的雲平台雖然提供類似的基本服務(例如虛擬機即VM),但也擅長於不同的增值服務;AWS提供較新的軟件開發工具,Azure較容易與Windows系統整合,GCP則在高端研發應用如AI、多語言語音識別,以至基因數據庫等方面較領先。如果企業希望使用最新的雲服務同時亦要能滿足特定需求,通常需要使用多於一個雲平台。事實上,有些企業使用多個雲平台的另一目的是為了當某一平台發生故障時,其他平台可作後備使用,從而增強業務連續性(Business Continuity)。可惜的是,如傳統OS一樣,不同雲平台的服務卻多是互不兼容,令應用系統和數據難以在不同雲平台之間遷移,導致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的問題,那麼企業應怎樣去制定一個多雲策略?

雲服務大致分為基建服務(IaaS,如VM和存儲),平台服務 (PaaS,如數據庫和網頁託管) 和軟件服務(SaaS,如辦公室軟件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當中以IaaS最為標準化和具可移植性,其次是PaaS,差異最大的是SaaS。雖然使用SaaS和PaaS往往最能減少系統開發人力和最快創造商業效益,但是所產生的供應商鎖定問題卻無可避免。所以當企業選擇PaaS或SaaS時,要留意應用領域有沒有高業務連續性的要求和將來會不會因如價格競爭等原因或需替換供應商。另外IT經理必須檢視和實驗該PaaS或SaaS能不能匯出屬於企業的所有數據,及所匯出之數據是否可以在其他雲平台上還原。就PaaS而言,一些主流雲平台已開始提供容器(Container)服務,去支持應用系統跨平台遷移。不過,基於容器科技的系統開發在架構和方法上都跟傳統系統開發有很大分別,企業需額外投放IT資源去掌握其開發技術,以達到使用PaaS去提高系統開發效率的同時,也可以讓系統能夠跨雲運作。

當很多香港企業還在考慮是否應把IT「上天」時,根據一項國際調查,全球85%企業已經採用了多雲策略,我們準備好了再深化雲應用去提升業務競爭力嗎?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