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股市

內銀股估值平 現水平買得


內銀股估值便宜,派息高,股價經調整後吸引力顯現。

港股近日表現波動,恒指自低位26,219點開始反彈,9月21日一度迫近28,000點,惟9月24日出現顯著回吐,並跌454點。但中秋過後,恒指成功突破28,000點關口,市場普遍相信恒指早前跌至26,200點水平,離底部已經不遠,現階段可開始分段吸納一些具中長線吸納價值的板塊,而內銀股由於估值便宜,加上息率吸引,相信股價中長線絕對有能力回升。

9月18日美國落實向中國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由於加徵幅度只有10%,故市場趁勢作出反彈,恒指9月21日更一度迫近28,000點關口。惟中國副總理劉鶴原定在9月27日及28日出訪美國,重啟兩國高層貿易磋商,但9月24日消息指中方在美國徵收關稅措施落實之後,取消了訪美之行。

渣打香港財富管理部投資策略主管梁振輝表示雖然劉鶴取消出訪美國,但雙方並未有為貿易戰談判閂門,他預期貿易戰往後的發展仍會左右港股表現。

10月港股低位整固

梁振輝預期第三季業績公布有機會成為短期大市的催化劑,但在美國11月6日中期選擇前,大市缺乏大幅度反彈的基本因素,加上美股在屢創新高下,市場難免會出現畏高症,所以在缺乏大升條件下,料港股在10月會處於低成交低位整固的局面。

人民幣貶值是拖累內銀股下跌的一大元凶。

至於投資者短期入市部署,當然仍然要避開與貿易戰直接相關的股分,而短線而言,可留意受惠於加息及有穩定派息的股分。

DWS(前稱德意志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官Sean Taylor指出,亞洲股市對中美兩國關稅措施因素經已反映,中期對中國股市維持樂觀看法。他指特朗普針對中國發表之言論仍然強硬,並威脅要向2,67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但一旦該項措施落實,已將近涵蓋美國所有中國進口貨。他認為特朗普將於中期選舉前面臨更大的政治壓力,加上白宮於朝鮮核問題上仍需中國協助,相信有助迫使華府重回談判桌。

Sean Taylor指中美貿易矛盾衍生的不確定性令投資者卻步,若然貿易衝突持續,影響將會擴大。自從中美貿易糾紛於6月再度升溫後,內地股市持續弱勢。Sean Taylor指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今年GDP增長有望達到6.5%,而股市估值亦回到較吸引水平,只要貿易戰陰霾消散,將有望吸引資金回流。

海通國際證券財富管理投資策略董事梁冠業指港股跌至26,400點水平,即使未到最底部,但離底部已經不遠,他解釋恒指過去10年,恒指往往市盈率跌穿10倍都會作出反彈,而恒指在26,400點水平,市盈率剛好是10倍,故支持恒指作出反彈。

市場擔心貿易戰會觸發內地企業出現倒閉潮,令銀行壞賬上升。

負面因素已反映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在過去半年持續困擾中港市場,但梁冠業認為市場已經反映了貿易戰的因素,他指即使特朗普再出招,都只是向2,67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再往下沒有甚麼可做,市場對此亦已有心理準備,因此他估計恒指到年尾,應該會高於現時。他認為最值得留意的是11月美國的中期選擇,並指結果足以影響環球股市表現。

梁冠業指近日美國已有反對特朗普的聲音,所以在向中國2,000億美元貨品徵收10%的稅率而不是原先所講的25%,可見特朗普政府表現得相當克制。而今年以來環球市場的波動,或多或少都是由特朗普一人任意妄為而成,所以若特朗普的共和黨在選舉中失利,分分鐘可以為中港股市急彈的藉口,始終內地A股、人民幣及港股目前正處於低位,在基本因素良好及估值便宜支撐下,絕對有條件作出反彈。

人民幣回穩有利內銀

梁冠業認為現時可分階段吸納優質股,至於吸納股分方面,他傾向內銀、內險及內需這三個板塊。至於騰訊(00700),他指現水不會考慮,始終遊戲收入減少是集團最大的隱憂,雖然,騰訊積極轉型拓闊收入,但由於轉型需時,所以他認為股價回落至300元或300元以下才值博。

A股處於偏低水平,一旦A股反彈,內銀股料會成為升市火車頭。

至於內銀股方面,他指早前市場對內地的債務問題的憂慮及人民幣持續下跌,令內銀股沽壓沉重,但他指內銀股現價已反映內地的債務問題,至於人民幣方面,他指人民幣跌至水平已經差不多,而且近日所見,當離岸人民幣跌至6.9美元水平,中央便已經出手,顯然中央不想人民幣繼續貶值。

Sean Taylor亦指內地無意以人民幣貶值應對貿易戰。他估計,未來數月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將略為轉強或大致持平,及至明年9月將見「7算」水平。

由於促使內銀股股價下跌的兩大不明朗因素,暫時得以紓緩,加上內銀股現水平估值便宜,而且亦有息率支持,所以作為中長線持有的話,內銀股目前絕對是趁低分段收集的好時機。他指內銀股雖然不會一支箭上揚,但當大市氣氛配合,股價就會慢慢穩步上升。而內銀股他會選擇建設銀行(00939)及招商銀行(03968)。

羅兵咸永道香港指,中美貿易戰升溫,部分企業成本壓力或會增加,對於其還款能力亦有影響,內地銀行需要留意相關影響,但現時銀行做了很多排查工作,故認為內銀整體風險可控。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