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中總會長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香港優勢無可替代」


「香港融入大灣區內,我們到外地,就可代表十三億人說話, 而不只是代表香港七百萬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對香港商界來說是一大商機。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Jonathan)連日對香港在灣區經濟的角色及定位,發表多項想法。他表示,隨著《綱要》公布,標誌大灣區建設工作全面開展,其中港、澳、穗、深更肩負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中心城市」重任。香港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地位和既有優勢,抓緊《綱要》賦予新定位的機遇,配合區內城市群錯位發展,為推進大灣區面向全球、構建「引進來、走出去」平台發揮引領作用。
Text/ Peter Law

香港在灣區經濟的機遇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以來,香港始終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不可替代的雙向平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給香港的商界,特別是年輕人,包括中小企、初創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論香港在灣區優勢
「《綱要》強調要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大灣區發展框架下,香港既有優勢不僅不會被削弱,相反更可利用本身在國際市場聯繫、完善法治、簡單稅制、資金自由流等條件,積極投入灣區建設並提供所需支援。」

論港人港稅
「現時想去大灣區發展的港人,最大的擔憂仍是兩地的稅制不同,我們正在爭取做到『港人港稅』、『澳人澳稅』。這個模式目前已適用於前海自貿區的港資企業,當然,覆蓋的範圍仍較窄,下一步能否覆蓋深圳特區,甚至擴闊至覆蓋整個大灣區,國家稅務部門仍在積極研究,但仍需時間,不會一步登天。」

對反駁香港是「被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各有特色,有不同的功能與定位,香港毋須去爭龍頭地位,反而要更積極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揮所長,引領大灣區走向國際。我並不擔心香港的優勢會因大灣區規劃而被削弱,因為香港的優勢就是『一國兩制』,只要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是不可替代……若香港融入大灣區內,我們到外地,就可代表十三億人說話,而不只是代表香港七百萬人。……有稱香港是『被規劃』,我認為,香港在大灣區規劃一直有參與其中,而特首林鄭月娥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成員,有份討論大灣區的規劃發展,並代表反映港人聲音,所以港人的意見經已融入到規劃當中。」

倡建立大灣區金融管理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豐富經驗和完善網絡,有助帶動大灣區與國際市場的雙向投資,支援區內企業更有效調配資金、擴充業務,甚至進軍海外市場。我期待粵港澳三地政府考慮設立大灣區金融管理局,逐步建立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構建三地兼容的電子支付平台等,全面優化區內資金流動機制並作出適當監管。另外,三地政府也可研究成立大灣區發展基金,甚至大灣區發展銀行,重點為區內基建項目、新經濟產業等提供融資渠道。」

論構建科技創新走廊 
「《綱要》提到將大灣區發展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事實上,香港的大學科研達到國際水平,匯聚世界科技人才,更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早前中央開放科研資金『過河』在香港使用,並讓港澳科研機構參與內地科技項目等,我們必須善用國家給予的支持,進一步加強廣東尤其是深圳的科技合作,爭取科研人才、設備、資金等要素在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自由流動,甚至共同成立『創新科技管理局』,優化兩地科技產業佈局和分工。」

打造灣區內一小時生活圈
「大灣區為香港優勢產業提供龐大機遇,香港的功能和所長亦可得到廣泛發展。要有效實現區域協同發展,首要任務是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無縫接軌。」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