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白蘭樹下.屬於香港人的Gin酒故事


Kit Cheung(調酒師)調酒顧問,政府調酒課程導師,調酒學校創辦人;在英國歐洲及香港總共有超過15年調酒經驗,亦是當今香港其中一位最知名的調酒師,擅長將本地食材融和西方調酒。

代表香港的東西、品牌,隨便想想,可能已有數十個,那酒類品牌呢?於是你開始猶豫了。隨著去年12月,由兩位香港人——Kit Cheung及Joseph Cheung一手構思及打造,以芬香四溢的白蘭花為主要材料,再混和多種香港地道香料,融合成香港第一個Gin (氈酒)品牌「白蘭樹下」 (Perfume Trees)的正式推出,從此你就可以驕傲地對世界各地的朋友說,香港亦有自家酒類品牌,是惟一Gin酒品牌——白蘭樹下。
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這次跟「白蘭樹下」兩位創辦人的訪問比較特別,採訪團隊先從荃灣西西鐵站集合,然後再乘十多分鐘的士進入元朗八鄉的幅地,到埗後再步行數分鐘繞過多條迂迴小徑,才正式到達目的地——一幢舊式村屋,原來是他們的「工作室」,打開門口即見由蔡瀾書寫的「花天酒地」字畫,地方不大,卻已有齊所有用來調酒的設備,滿眼都是酒樽,說是「工作室」,可謂相當貼切。在訪問開始前,Kit已調出多杯用「白蘭樹下」所調製的Gin Tonic,一送到面前即嗅到淡淡的白蘭花香味,同行女同事亦情不自禁地驚呼:「好香呀!」於是乎,我們便在微黃的燈光中,於白蘭花的香氣中,展開了對話。

C:Capital Entrepreneur
K:Kit Cheung (「白蘭樹下」聯合創辦人)
J:Joseph Cheung (「白蘭樹下」聯合創辦人)

從調酒堂開始
C:網絡發展,在訪問前,基本上已找了一些關於你們二人的資料。Kit是明星級專業調酒師,過去曾在歐洲的餐廳及酒吧工作了十多年,後來回流香港,現在除了為一些酒店及酒吧做顧問外,亦有教書,教人如何飲酒及調酒。至於Joseph是公立醫院的護士,做了近十年,最近才離開工作崗位,專心經營「白蘭樹下」的生意。看你們兩位的背景,可說完全不同,為何會走在一起,經營起「白蘭樹下」?
K:我是大約在2011年回港的,並在翌年開始在調酒學校教人品酒及調酒,而我其中一個學生,就是Joseph,我們便由此認識。近年香港飲酒風氣盛行,我有一半學生來自業界,另一半則是對飲酒很有興趣,想知道多一點,就好像Joseph。
J:對,我在公立醫院已做了十年,由最初做外科,到深切治療部,然而再轉至心臟科,由於工作時間穩定,加上自己喜歡飲酒,想在飲酒方面再學多一點,於是就報名參加了Kit sir的調酒班,亦因此認識了他。

C:原來是師生關係,但由純粹學習,再一同創業,中間發生了甚麼事?
K:大家都很喜歡飲酒,有時Joseph會帶很多酒來上堂飲,我又開自己的酒,由試酒到飲酒,大家上堂、落堂又飲,期間經過不斷傾談,又各抒己見,怎知最後想出一些生意的點子來,就是後來的「白蘭樹下」了。
 

 

「白蘭樹下」的最主要材料是白蘭花,而白蘭花亦是最能代表香港的花卉之一。

做一隻屬於香港人的Gin 酒
C:做生意,當然是不能一步登天,「白蘭樹下」的創業基調是如何定下來的?
J:我們是當Startup去做的,兩人手上都沒有太多資金,因此是有點不太傳統,沒有甚麼太長遠的計劃。整個概念是在2015年,亦即3年多前開始的,但最初其實是想做外賣cocktail。不過我們很快就發覺,外賣cocktail不易做,往往付出很多,收穫卻很少,難以持續發展,主要是租金貴,做門市的投資大,business model亦沒有獨特性,很易有競爭者,於是就開始往另一個方向去想,希望朝著產品方面發展。在試做外賣cocktail時,我們有做浸酒的,因此有想過做梅酒的,但梅酒的入門門欄低,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而我們想做出來的酒,一定要技術成份高,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跟著就去慢慢摸索及研究了。

K:我們亦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外國Gin酒在市場上的急速冒起,令市場銷量有很大增長,如英國,在過去兩三年間,Gin酒的銷量是翻了幾翻的。香港的市場一向都是比外國滯後之餘,亦時常跟風,由過往的白蘭地、威士忌,然後到Gin酒的興起,因此我們相信Gin酒的銷量會在香港市場上不斷上升,而談到Gin酒,日本的Gin酒已很出名,台灣、新加坡亦有自己的Gin酒,香港卻從來都沒有,因此我們便想做一隻屬於香港人的Gin 酒。
 

創作「白蘭樹下」
C:香港的花,其實亦有很多種,如雞蛋花是常見的,當然很多香港人亦對白蘭花有感情,為何最終選用了白蘭花為主要材料? 其他花不好嗎?
J:我們身上的資金真是不多,基本上已經all-in了,但亦要先做一些樣辦出來。我們以不同材料,做了幾個不同口味的Gin酒出來,然後讓行內人士去試味,結果大家都一致認為,當中一隻以白蘭花為主要材料的Gin酒是最好喝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於是就循著這個方向再去發展。
K:我們亦曾經實驗過桂花、雞蛋花、玫瑰花、菊花及洛神花,最後之所以選擇白蘭花的原因,是因我們認為白蘭花最能代表香港。我們在香港的街頭,總會不期而遇地碰到白蘭花的氣味,如學校裡的白蘭老樹,的士出風口吹出的白蘭香氣,老婆婆在街頭販賣一包包的白蘭花等等,都是屬於香港人的嗅覺回憶來的。
J:有了白蘭花後,我們再找其他材料作輔助,希望味道更好。因為以Gin來說,是不能只有白蘭花的味道的,否則只是香水或香精而已,亦不會好飲,於是再去找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香料,然後便決定再混和檀香、陳皮、龍井、當歸,以及另外八種西洋Gin酒的草本材料,以調和出最平衡的味道,其後又同位於荷蘭的蒸餾廠一同研發超過半年,才得出現在的味道。
K:為要滿足現行香港的法規也是令我們相當頭痛一環。由於目前沒有牌照,所以「白蘭樹下」要在荷蘭進行蒸餾,為此我們常要往返荷蘭及香港兩地,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在香港建立一所手工蒸餾廠,卻要同時滿足海關、消防、環保署、食環署的要求,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於我們普通的香港市民來說,亦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白蘭樹下」得到香港人的認同,令到我們跟政府部門合作的時候會更加順利。

 

「白蘭樹下」的樽身設計充滿了藝術的味道。

走出香港
C: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白蘭樹下」經過三年的研發後,首批產品已於去年12月在香港推出,據說為數只有2,000枝,更已賣光了,成績可說是相當理想的。我亦很慶幸可以在這裡試到這隻新酒,我最先是聞到白蘭花淡淡的清香,接著會有傳統Gin酒的草本杜松子的香氣,入口後有份柑橘味,但其餘韻更令人難忘,感受到陳皮、當歸的甘味,還有龍井的茶韻。
K:來買「白蘭樹下」的客戶,主要是香港人,我們亦留了一批給業界,有酒店、酒吧。由於過去的工作關係,我認識了不少調酒師,他們很多都對「白蘭樹下」讚賞有加,那絕對不是基於大家是朋友的關係,他們確實是非常欣賞「白蘭樹下」的。

C:做品牌,自然要做市場推廣,但據我所知,目前品牌的推廣工作其實不算多,目前主要依靠社交網站,參與「糖街市集」,媒體的報導,以及行內人之間的口碑相傳等。
J:對,宣傳是不多的,因為「白蘭樹下」是地道的香港品牌,整個樽身設計亦富有香港元素,因此在市場推廣上我是從不擔心的,而近幾年本土意識抬頭,香港人一般都會很喜歡自己本地的產品。在推廣上,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老老實實地講自己的故事,那已經足以得到很多香港人的認同了。反而我們目前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品牌帶出香港,因為白蘭花很多香港人都認識,不用多作解釋,但外國人未必了解,故此需要去深入思考。

令香港人感到驕傲
K:「白蘭樹下」要走出香港,一定要有詳盡的發展策略,因此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番。在新市場的開拓上,我們先從亞洲開始,三、四月間我們會去台灣,嘗試發展當地市場,因為當地亦有一些我相熟的調酒師。隨著市場的擴展,我們亦需要增加產量,目前每個月大約只能生產及銷售1,500至2,000枝,我們希望到了三、四月的時候,可以增加至每月有4,000至5,000的銷量。

C:其實「白蘭樹下」的成本不輕,既要依靠荷蘭方面的協助,連樽身都是自法國運來的,招紙上的圖及字則由本地藝術家「賣字」創作,可見你們對很多細節都非常著重,而每個細節其實都是成本來的,既然資金不多,利潤又有限,為何仍看好這盤生意,如此投入呢?
K:我在這行已18年了,由最初的侍應做到調酒師,再去教書,但至今我仍然很喜歡酒。做調酒師是很辛苦的,當人人都在開開心心地放假時,就是調酒師最忙的時候,而隨著年紀增加,已很難晚晚做到凌晨兩三點了,尤其是有了家室後,所以自做了「白蘭樹下」後,我真的很開心,可以早點休息,同時又可以再繼續從事自己最喜歡,與酒有關的工作。
J:我打了十年工,覺得打工很多時都是被動的,因為有太多外在因素去影響是否成功,而有了「白蘭樹下」後,我便可以控制自己的未來。現在我們只是剛剛開始而已,往後會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令香港人會以擁有「白蘭樹下」的品牌而感到自豪。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