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香港兩貢獻三工作 融入大灣區


中港兩地無論是人流和物流,皆是暢旺非常。

自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重要大計之後,「9+2」十一個城市幾乎都為大計磨刀霍霍,不是增加基建投資,便是作出不同的定位,主動積極地融入大灣區戰略。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香港在推動大灣區大計中,既沒有基建大計,也乏甚麼宏觀藍圖,著實讓人有坐等收成之感。不過,細心解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相關官員的言論,特區政府還是十分積極融合大灣區,除早早設立「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又提到對大灣區的兩大貢獻,以及在推進大灣區建設有三個重點工作。

特首林鄭月娥早在去年十月公布首份《施政報告》時,便指為更好落實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工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擔任主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早前經已改名為「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以期更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及擬訂具體的工作計畫。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府,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局及部門,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分者,統籌落實《規畫》的工作,該辦公室又會獲增撥資源進行與大灣區建設相關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還有待大灣區規畫正式公布,及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後,才可正式開工。撥款通過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已有一批專門負責大灣區的官員,進行準備工作。

 

非坐等大灣區規畫出台

林鄭去年七月一日上任至今,先後訪問大灣區多個城市或出席相關活動,不過其講話多被外間批評缺乏主動和積極進取。如五月頭林鄭在禮賓府會見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代表團時就說,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中有一定優勢,但如何做出更多承擔及實現互惠多贏,則有賴中央的支援統籌、三地政府的攜手並進,以及粵港澳民間尤其是企業家的共同努力。

到今年六月二十六日,林鄭赴北京,和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中南海紫光閣會面。林鄭表示,韓正在會面中主要聽取香港社會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意見,期望大灣區可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她形容,特區並非坐等大灣區規畫出台,其實有關工作一直進行中,不斷細化、深化、優化規畫網要。

林鄭其後又指,她和韓正會面中重申,大灣區可為香港經濟發展,尤其是創新及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她向韓正表示,在大灣區建造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可突顯區內城市的分工和互補,達到互利共贏。她指,韓正期望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粵港澳大灣區可更加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

香港是國際城市和金融中心,也是商貿物流中心,具有良好科研能力,與國際接軌成熟,可為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另邊廂,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同日在香港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談及林鄭向韓正匯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張建宗指,香港亦有措施配合大灣區發展,例如正式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畫,計畫吸納外地人才,並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還有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策略等等。

在四月博鼇亞洲論壇期間,林鄭曾談及香港在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答案相對明確。林鄭指香港是大灣區裏一個很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一個跟國際接軌時間最長的商業中心。所以往後大灣區無論是要發展一些創新科技還是一些商業的活動,香港的專業服務都能夠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林鄭又談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會承擔什麼樣角色,林鄭指香港在兩方面都能夠做出一個很好的貢獻。一個是有關創新,一個是有關聯繫。在創新方面,利用「一國兩制」機制,在能夠能保持其法制下,香港的金融服務業能為整個大灣區做出貢獻。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早前接受一間本港網媒專訪時談到,大灣區三個主要合作方向:第一是中央政府與區內十一個城市的聯繫;第二是香港特區內部如何協調跨局政策;第三是政府與商會等持分者之間的連繫。

聶德權特別提到國家發改委,港澳辦,廣東省政府及港澳特區政府,會成立一個較目前粵港合作更高層次的溝通機制,協調整個灣區發展,制定年度計畫找出重點項目。他指做法有別於過去粵港合作,「過去我們思考,好多時思考粵港雙方。我們從各自自身的角度出發,看有甚麼方法可以合作。但粵港澳大灣區就有新層次,思考不是自身發展而是思考整多大灣區。」

改變思考由大灣區出發

署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陳帥夫七月底在一個大灣區研討會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影響力遠超經濟範疇,相信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陳帥夫指出,粵港澳三地有不同優勢,如三地充分發揮和互補各自優勢,可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

陳帥夫說,政府在推進大灣區建設有三個重點工作,希望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推動「再工業化」,以及再透過政策創新和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的互聯互通。他又指,當局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協助本港企業和人才把握發展機遇。

 

數讀香港

香港是內地重要轉口港 17年,58%的轉口貨物原產地為內地,而54%則以內地為目的地
香港是內地繼美日之後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17年佔內地貿易總額的7%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地 截止17年底,獲批准的外資項目中,44.9%與香港有關
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 截止17年,為10082億美元,佔全國的53.2%
香港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的主要目的地 截至2016年,內地對香港的直接投資存量達7807億美元,佔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的57.5%
內地是香港的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 截至2016年底,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存量以市值計達4180億美元,佔所有來源地的25.7%(僅次於英屬維爾京群島)
香港是內地科技交易中心 以合約價值計算,香港是內地進口科技產品第十大來源地,15年合同價值達6.05億美元,佔總額的2.1%
香港是內地企業重要的離岸集資中心

截至2017年12月,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051家,其中包括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總市值約為2.9萬億美元,佔市場總值的66%

大灣區辦公室VS一帶一路辦公室

現時負責統籌大灣區發展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將新設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據了解,大灣區辦公室主任將由政策局的副秘書長出任,屬於首長級第3級。辦公室除了主任一職之外,也有5個新增職位,包括高級政務主任、政務主任、高級行政主任、一級私人秘書和助理文書主任。2018至19年度,預料有關新增額外開支約1,350萬元。

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是另一項香港政府必須緊緊抓住的國家發展大策略,基於涉外,一帶一路由港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該局之下也設一帶一路辦公室,由該局副秘書長何麗嫦出任辦公室的副專員。商經局早前提交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新一年將為一帶一路辦公室增撥410萬元,令辦公室整體預算開支將近4,000萬,當中人手編制擬由16人增至21人。

 

市民和專業人士點睇大灣區

民主思路委託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5月進行一項名為「市民看大灣區」的民調,是次調查在5月23日至6月2日,透過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004名市民。部分問題以10分為滿分,0分代表十分反對,5分代表意見性,10分代表十分支持。

香港市民是否認識粵港澳大灣區評分,平均分只得3.85;對於香港是否應參與大灣區發展,受訪者的評分為6.3分;被問到會否考慮到大灣區發展,當中包括就業、升學或退休,只有12.2%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表示不會的多達63.1%,或者會有11.9%,表示未決定或不知道的,佔24.6%。對於香港應否參與一帶一路發展,受訪者評分為6.37分。

不過,澳洲會計師公會七月底發表粵港澳大灣區調查報告,有48%的香港會員在未來5年,有意在大灣區拓展其事業或業務,反映業界對於大灣區前景的高度信心,也反映市民大眾和專業人士看待大灣區。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