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保護漁業 由消費者做起


現時全世界約共有三百五十萬艘漁船,但當中僅佔百分之一點七的巨型工業漁船,每年竟捕獲全球近六成的魚獲。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近期舉辦了「環保海鮮週」,提高業界和市民大眾對環保海鮮的認知。全球漁業的銷售總額約每年為三千多億美元,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然而,面對著污染以及過份捕撈等問題,漁業正面對重重障礙,由於全球魚資源一旦耗盡,將會造成嚴重生態危機,同時影響漁民生計及全球糧食安全。為了保護漁業,近年各國已積極實施各種保護措施,而香港亦有休漁期,禁止拖網等措施,可惜執法不嚴,以致成效有限。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近期於本港舉辦了「環保海鮮週」,當中於觀塘、流浮山和南丫島等各區舉行市集和導賞團,並與逾三十間餐飲企業包括Fishsteria、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御苑皇宴、大家樂、惠康等推出的「環保海鮮菜單」,合共超過三百家分店,及五間零售商戶品牌,將參與由WWF編製的《海鮮選擇指引》推出「環保海鮮菜單」,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環保海鮮菜式。

雖然根據統計處數字,現時香港的漁業佔本港GDP比例少於百分之零點一,漁民數目亦約只有一萬人。漁業的興衰對一般市民的影響力看似不大,但香港的魚產雖然不多,卻是數一數二的魚產消費市場。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香港為亞洲人均海鮮消耗第二高的地區,每年人均消耗約六十五點五公斤海鮮產品,遠超全球平均的二十公斤。而且本港地區不止海鮮的消耗量驚人,而且根據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今年九月的調查顯示,分別有三成九及三成八的受訪者曾在過去一年買過或吃過屬於瀕危的紅衫魚及黃花魚。亦因此,港人亦應負上環保海洋生態的重大責任。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至二○一六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初次銷售總額約為三千六百二十億美元,其中水產養殖產量佔二千三百二十億美元。而在這個龐大的產業中,卻藏不少危機。其中一大問題是魚產正在不斷減少。科學家估計,全球九成的大型魚類已在海洋絕跡,其中包括許多吞拿魚、鯊魚、大比目魚、石斑和其他生態系統頂端的捕食者。

香港為亞洲人均海鮮消耗第二高的地區,每年人均消耗約六十五點五公斤海鮮產品。

工業化造成濫捕

造成有關危機,是因為漁業工業化,造成濫捕危機,現時全世界約共有三百五十萬艘漁船,但當中僅佔百分之一點七的巨型工業漁船,每年竟捕獲全球近六成的魚獲。更甚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漁業和養殖現況》報告指出,全球約百分之三十五的魚獲量其實是遭到浪費的,其中四分之一因誤捕及棄置所致,而肇事兇手便是拖網漁船。這種漁船在「一網打盡」之下,時常捕撈到體積過小或是非目標的魚獲漁獲,因此船員便會將其拋回海中,致使魚類死亡。單單在印度洋,圍網漁船使用的人工集魚器,每年就殺死一百萬條鯊魚。

此外,海洋污染亦造成危機,農業用水、污水排放中的營養鹽,當中的高濃度氮化物、磷化物等,容易導致藻華大量繁生造成海洋的死亡區,導致魚類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加上海洋廢棄物,來自各式垃圾以及進入大海的土壤,同樣會威脅海洋生物以及棲地。海洋魚類減少,除了會令港人可食用海鮮選擇減少,同時亦會危害到全球漁業的生計。以加拿大紐芬蘭為例,當地鱈魚漁業在一九九二年崩潰,四萬 人因而失業,至今仍尚未恢復。而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新統計,西非約有七百萬人倚靠捕魚維生。然而,當地近年由於漁業工業化,導致半數西非魚種已被過度捕撈,令當地漁業喪失三十萬個就業機會,連同人口增長、城市化及天災加劇等因素,西非海岸及海洋已日漸枯竭。同時,漁業危機亦會為世界帶來糧食安全問題,現時全球已近八億人口遭受食物不足的困擾,若全球漁產出現危機,情勢將更為嚴重。而且,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漁業和養殖現況》指出,在二○一五年,魚類約佔全球人口動物蛋白消費量的百分之十七。此外,魚類提供了約三十二億人口人均動物蛋白攝入量的近百分之二十。發展中國家人口儘管魚品消費量相對處於低水準,但其魚蛋白在膳食中所佔比重高於發達國家,故魚量減少,亦會增加發達國家的醫療問題。

本港罰則輕執法鬆

本港保護漁業的其中一大措施是自一九九九年起為配合內地政策,每年在五月初至八月中設置為期三個半月的休漁期,休漁期可讓漁獲物的數量和質量提昇。另外,立法會亦於二○一一年通過有關禁止在本港水域進行拖網捕魚活動的附屬法例。可惜,由於內地漁業法例遠較香港法例嚴厲,例如在休漁期間於南海捕魚若被內地執法部門拘控,最高已可判監三年,但在本港水域非法拖網捕魚甚至以炸藥炸魚,按《漁業保護條例》最高也不過是判監半年,且很多時只是罰款數千元或緩刑了事。因此每逢中國南海休漁期及其前後,本港非法拖網捕魚的活動特別多。

農業用水中的營養鹽,容易導致藻華大量繁生,造成海洋的死亡區。

港府若想進一步保護漁業,相信需要加強執法及加重罰則。同時,亦可以參考海外例子,引入新的保護措施。以美國為例,當地漁業在經過幾近崩潰的濫捕之後,近十多年開始建立出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各海域漁業資源、漁民、漁業產業及漁船分布特徵,建立分區域、分品種的海洋漁業管理計畫;科學設定份額管理的政策目標,並分解具體目標實施手段與措施;調整現有海洋漁業統計方式,完善海洋漁業觀察、統計與監測制度,現時全美有九成的漁業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美國環保協會執行副主席 Amanda Leland指出:「自二○○○年以來,四十四種魚類的生態正在恢復中,包括熱門魚類夏季比目魚和黑海鱸(black sea bass)。而同時漁業的工作和盈利,也在全美提升,所以是生態和經濟雙贏,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全球各國也有不同保護海洋和漁業措施,其中澳洲除了實施休漁期,也在規定時間禁止捕撈某些個別種類的海產,又限定捕撈漁獲的數量和重量,措施因時制宜;俄羅斯則放棄了休漁期,以捕撈配額制度取代;漁業發達的日本,對捕魚方法和器具作出仔細規定,防止過度捕撈,這些例子都甚有參考價值。

發展養殖保護海洋

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則認為,發展養殖的有機水產或為漁業一條出路,只是現時本港的有機水產因成本高、產量不穩,同時本地有機魚年產最多約兩萬多條,遠低於市場需求,漁友又未有信心大量養殖,故價格相對昂貴。他建議政府加強教育,讓市民認識有機、可持續消費的重要性。此外,市民和業界可做的是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海鮮選擇指引》,避免購買瀕危海鮮,指引為海洋科學家依照本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共同制定的嚴謹準則,指引涵蓋超過七十種在本地街市、超市、冷藏食品店、餐廳內常見的海鮮品種,將其分為三個類別:「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和「紅色-避免」,以便消費者了解並作出精明的選擇。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