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金融科技】虛擬銀行運營在即,港金融科技再下一城


有業者認為,傳統銀行注重人性化服務,這方面虛擬銀行無可取代。

上月匯豐銀行公布,由8月起取消多種戶口的低結餘收費。市場猜測,此舉是為了應對快將投入營運的虛擬銀行,因為後者不設最低結餘收費,對傳統銀行構成競爭。無論猜測是否準確,「虛擬銀行時代」到來卻是不爭的事實。不久前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正式發放8家虛擬銀行的牌照, 業界相信,虛擬銀行可進一步增強香港作為金融科技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撰文  蘇梓

虛擬銀行,顧名思義是沒有實體的銀行,主要透過互聯網、手機應用程式等電子平台,提供存款、借貸等零售銀行服務。與傳統銀行最大的不同是,虛擬銀行可以不設任何分行。據金管局的定義,虛擬銀行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傳送渠道提供銀行服務的公司,但不包括利用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方式作為向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另一渠道的持牌銀行。在歐美國家甚至內地,虛擬銀行早已非新鮮事物。例如美國First Internet Bank(FIB)早在1999年便成立;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發展上卻相對落後。

便捷靈活多元化

虛擬銀行最大的優勢是便捷。首先可實現全天候、跨區域、跨國境的交易,客戶毋須親臨實體網點;其次是成本低,由於虛擬銀行無實體網點,大大減少了運營所需的租金、裝修、人工等成本,從而改善銀行業的成本效益,可以提供更高的存款利息,以及更低的貸款利息。第三是服務多樣化,虛擬銀行依靠資訊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故而可通過網絡科技對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進行革新,從而實現服務多樣化。此外,虛擬銀行更可據偏好記錄,分析大數據,為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專屬服務。

和傳統銀行的網絡銀行相同的是,虛擬銀行容許客戶在手機上開戶,毋須到實體銀行分店處理繁複的開戶手續。客戶的帳號載有交易記錄,方便管理開支,而業務發展得更成熟的虛擬銀行,還會提供較複雜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例如按揭和保險等。金管局曾表示,希望本港的虛擬銀行初期提供較簡單業務,例如接受存款及放貸。這樣可令大眾容易認識虛擬銀行,其較易使用的服務也能吸引中小企業,有助促進企業數碼化。

也有不少人認為,虛擬銀行與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無差別,因為虛擬銀行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已經成熟的營運模式十分相似,故對當地的傳統持牌銀行而言,申辦虛擬銀行的吸引力較少,牌照價值亦有限。其實兩者的分別在於服務對象不同,虛擬銀行所受的規範較傳統銀行少,可提高業務靈活度,售賣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也漸趨多元化。

傳統與科技並存

虛擬銀行最早出現在美國,當時是因為美國地廣人稀,實體銀行服務不太便利,於是催生了電子銀行服務。如果讀者稍微研究本港8家虛擬銀行的背景,也不難發現其共同點是全都離不開科技,包括電訊公司和網絡借貸平台,這說明虛擬銀行是金融科技創新的產物。而港府對虛擬銀行的規劃,也是要求獲牌銀行透過移動電子設備或電腦而非實體銀行來提供零售銀行的服務。

與美國相比,香港地少人多,服務業發達,銀行或提款機遍地開花,政府推出虛擬銀行,顯然不是以「方便市民」為最終目的,而是對傳統銀行「拾遺補缺」,針對他們忽略的客戶提供服務,促進銀行在零售、中小企業、財富管理等面向的服務範圍以及服務品質,即向普惠金融的目標邁進。其中一項措施,便是主張不設立帳戶最低結餘,或收取最低結餘費用。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虛擬銀行除了能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更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促進普惠金融。從業者角度,獲發虛擬銀行牌照的企業亦呼應此想法,表示將改革傳統金融產品設計流程,為香港金融服務行業帶來嶄新的改變。

風險管理成挑戰

早前有調查指出,本港平均有逾七成有意使用虛擬銀行的中小企業擔心網絡安全和系統穩定性,但如果有適切的監管措施,相信風險可降低。金管局也已制定一系列的指引,包括科技風險、風險管理和客戶保障等方面,確保虛擬銀行履行安全規定。金管局明確表示,虛擬銀行除了要注意科技相關風險,同樣須重視管理信貸、流動資金和利率風險。

目前虛擬銀行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風險監管和客戶保護兩個方面,而金管局也針對這兩方面分別有不同的措施。先說風險監管,虛擬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應與傳統銀行相同,甚至可以要求虛擬銀行首先在金管局存入一定數量押金,譬如一億元,確保客戶利益獲最大程度保障。此外,金管局應在發牌之前,對其進行更加嚴密的審查,公開虛擬銀行負責人,且初始階段發牌數量不宜過多,確保其有能力正確良好發展。再次,可鼓勵虛擬銀行尋求本港大型銀行或金融機構作為其合作夥伴,由合作夥伴提供更為專業的監督和擔保,要嚴格審查無法通過傳統銀行進行借貸人士之借貸申請,避免虛擬銀行淪落為高風險的借貸平台。最後,虛擬銀行需同樣限定客戶開戶數量,譬如每人只能開立一個戶口,從而降低監管難度。

多渠道提供保障

虛擬銀行業務雖然皆通過互聯網完成,但依然需要設立一些實體分支機搆,以進行相關客戶服務,以及處理不能完全依靠網絡完成的部份業務。單純依靠網絡亦無法完成抵押貸款,房屋貸款等借貸服務,因此設立實體分支是必要的。

再說客戶保障。與傳統銀行一樣,虛擬銀行同樣受金管局監管,並參與存款保障計劃,萬一銀行倒閉,客戶最高可有50萬港元補償。另外,雖然主要在網上服務,但虛擬銀行仍必須設在香港開設實體辦事處,所以客戶遇到無法在網上解決的查詢或投訴時,仍可找到真人客戶服務。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透露,正與內地商討「理財通」應同步實施北向及南向,但須先研究一個封閉式渠道。雖然該消息正面,但亦有業界人士認為,金管局一向對新事物態度保守,因而在實踐各項措施的步伐上亦會變得緩慢。

競爭可變雙贏

虛擬銀行主要是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渠道,以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所以市民仍可透過其使用一般的銀行服務,包括定存、借貸、投資及購買保險等。此外,市民亦可透過遙距開戶,用手機掃描身份證,上傳個人圖片及個人資料便可以。

虛擬銀行面臨的挑戰當然並不止於此,它還需要面臨銀行業高度的市場競爭。以香港為例,傳統大行如匯豐銀行,在香港的市佔率獨佔鰲頭,多次表示持續投資科技基礎建設,未來兩年在科技發展方面可能投放多達150億至170億美元,不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在現有基礎持續對客戶提供數碼服務。

但另一方面,這種競爭也能提升服務和產品的質素,搭配得當,兩者甚至可以達致雙贏局面。因為在全球化時代下,金融機構跨國、跨地域經營業務已是常態,跨境經營已不再是投資銀行的「專利」,若取得當地的金融牌照,將對其業務多元化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走出去」的踏板。

其次,傳統銀行提供全方位的銀行服務,多年來以忠誠度深入客戶人心,但虛擬銀行可選擇以各種「有特色」的服務和產品作招徠,兩者的定位稍有不同。簡言之,若虛擬銀行想在現有市場佔一席位,服務和產品須具特色和迎合客戶需要,重視客戶體驗,主攻某類型的金融業務才有機會突圍而出,屆時很大機會出現「分門別類」、服務專業化的行業生態。

儘管傳統銀行歷史悠久,但其業務規模較大,響應市場轉變較慢,效率亦未如虛擬銀行;如果虛擬銀行善用科技,以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投資風險等等,營運效率將大大提高,成本也可因而降低,即科技公司營運虛擬銀行的優勢擴大。毫無疑問,虛擬銀行將為整個銀行業注入新鮮的金融科技血液,促進傳統銀行業轉型,推動金融科技在更多領域的應用和創新,並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體驗和更創新的普惠金融服務。

網絡安全為要務

香港因推出虛擬銀行晚於歐美而受業界詬病,但客觀而言,落後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政策推行速度上,反而市民對虛擬銀行的接受程度才是關鍵。所謂習慣成自然,實體銀行業務在香港有過百年歷史,要普羅大眾從銀行分行形式轉為純粹以手機或電腦交流確實有一定難度。而且有資料統計顯示,香港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千萬富翁」達6.8萬人,平均年齡高達58歲,要把虛擬銀行及虛擬理財的概念輸入這個客戶群體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也足以令許多銀行卻步。

同時,如何透過創新場景為傳統銀行尚未覆蓋的部分客戶、中小企業主提供優質服務,都是獲牌銀行需要深思的課題。但不可諱言,虛擬銀行新時代將會為銀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思維,大數據、人工智能、數碼發展,將全面改變銀行業的人力配置及服務。龍頭大行如匯豐都需要往此方向發展以應對競爭,國際金融中心將以是否能保持金融科技樞紐的優勢為主要考量。
另一邊廂,香港的實體銀行市場體系極為成熟,要想從中突圍建立和經營新型銀行,恐怕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可以預計的是,虛擬銀行要想變得普及,首要是提高網絡安全性,而根據金管局數據,傳統銀行業在去年發現偽冒電郵、欺詐網站及可疑流動應用程式的數量達142宗,按年上升2.2倍。加上懷疑黑客入侵個案亦增加一倍,虛擬銀行經營者在網絡安全上亦必然要承受較大的風險及投放更多的資源。

人性化服務難取代

虛擬銀行的出現是香港銀行業向金融科技轉型的標誌,但同時也引發了業界的憂慮,那就是過往多年的傳統「金飯碗」不保。香港銀行僱員協會發言人鍾逸傑早前曾向媒體表示,銀行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後勤職位最終會被科技淘汰,他提醒從業員進修科技知識外,亦可轉攻財富管理等技術性崗位,增加競爭力。

鍾逸傑估計,隨著科技進步提升各行各業的生產力,銀行業約有四分之一的低技術工種將會陸續被金融科技所取代,如資料輸入員、客戶服務中心及分行職員等。據了解,現有多間大型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逐步利用文字辨識等科技,處理大量繁複的內部文件,節省行政成本。

但他也指出,科技並不能夠培養出專業的銀行知識,直言市場不能過分「神化」金融科技。他指,近年不少本地銀行由傳統零售銀行,轉攻高淨值客戶市場,如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等高端服務,雖然入職門檻亦相對較高,但此類著重客戶關係的服務,最難被科技取替。

大灣區提供機遇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資料指出,虛擬銀行業務的目標市場不僅限於香港,而是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在內的大灣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5兆美元,總人口約7,000萬的市場。虛擬銀行將在客戶體驗、產品創新和支付通路等,與傳統銀行展開激烈競爭,可是虛擬銀行的低成本商業模式應該能夠讓金融業者接觸到以往服務不足的客戶群,最終使一般客戶和中小企業受益。

擬銀行推出後,市場預估業務將從消費零售銀行業務逐步擴大,例如銀行、證券和保險交叉銷售,大灣區三個市場(粵、港、澳)的跨境金融創新和跨境產品銷售,以及提供更多元的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產品。虛擬銀行的崛起將有助新型態的資產管理平台與商品更受重視,如運用人工智能風險分析模型的美國消費信貸固定收益資產類別,目前已受機構法人青睞,深具潛力。

在內地,虛擬銀行的發展其實已經相當成熟,多數提供企業及個人服務。企業服務主要包括貸款服務;至於個人銀行業務則涵蓋理財及貸款。成功的關鍵是因為內地虛擬銀行服務是由客戶主導,比如較低門檻的開戶要求、簡單的開戶程序、小額貸款及商戶或個人支付方法,都能做到以客戶的便利為中心點,所以在平台成立初期,成功吸引到一定的客源。此外,香港虛擬銀行亦可以參照內地零售的發展模式,促進虛擬銀行服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一改以往只向富戶走,不做低端客的營運模式。

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有序推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並且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虛擬銀行恰好可以發揮其不受地域空間限制的特點,為大灣區內的資金自由流通開啟通道,進一步打通大灣區金融經脈。在推動跨境金融服務發展,促進大灣區「資金通」方面,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要起到關鍵作用,香港應抓住時機,盡速推動虛擬銀行在大灣區的經營,推出更多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灣區建設,本港亦能加快金融科技發展步伐,增強金融競爭力。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