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高端製造趨緩,工業強國存隱憂


近年韓國的製造業開始處於下風,與美、日、德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也有被中國拋離的危險。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今年在全球範圍內,重要產業紛紛不被看好,除了金融業,多國製造業同樣低迷。根據《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製造業將持續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從對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對總體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等方面的影響力來看,強大的製造業仍是經濟繁榮的保證。

撰文:蘇梓 

儘管目前全球製造業增長趨緩,但也有例外: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製造業發展速度驚人,2012年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歐盟躍居世界首位。上述報告認為,製造業收入和出口拉動了經濟繁榮,導致各國通過投資高科技基礎設施和教育,強化對開發先進製造能力的重視。而隨著人工智能時代來臨,製造業與物理和數碼技術加強融合,對公司和國家的競爭力而言,先進技術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製造業格局大變遷

近20年前,歐盟、美國、日本三大經濟體還佔據全球主導地位,製造業合計增加值佔全球近70%,但進入21世紀,中國的製造業在全球地位顯著上升,2015年在全球佔比達27%;歐美日三大經濟製造業佔比則逐年下滑,而韓國、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等新興國家所佔的比重出現上升,但增幅遠低於中國,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並無明顯變化。

回顧歷史,全球的製造業發展出現過三次較大規模的轉移,目前正發生第四次轉移。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正值「二戰」結束,美國將傳統製造業陸續轉向日本、德國等戰敗國;第二次是在1960至1970年,製造業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南美國家轉移;第三次是在1980年代,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產業轉移至改革開放的中國。近年隨著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廉價勞動力的吸引促使部分中低端製造業開始轉向東南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

與上述發展中經濟體相比,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全球製造業格局中,技術密集型行業佔主導地位,這也正是達到或維持製造業競爭力的強有力保證。有研究認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和印度未來將是全球高端製造業的受關注焦點,因為這6國佔世界製造業GDP的60%,影響著對全球行業的趨勢。

美國長踞「一哥」地位

美國的技術實力與規模毋庸置疑,在創新方面國際領先。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顯示,2016年美國的基礎研究支出為863.2億美元。該國有出色的創新生態系統,工業、創業公司、實驗室和大學在研發上進行合作,以增強製造優勢。

其次,美國的國家實驗室和大學享有穩定的研究資金制度。能源部下設17個國家實驗室,被譽為基礎研究的先驅,其研發的開創性技術平均每年創造210億美元的價值,例如網絡開發、對電池製造行業有益的先進陰極技術等。美國更將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五定為「國家製造業日」,製造商們在當日允許公眾參觀他們的工廠,這有助於消除公眾的錯誤印象,如製造業工廠陰暗危險,雇用技能較差的工人等。而總統特朗普對於振興製造業也先後推出多項政策,力度空前,包括降低企業稅率。 

不過擁有世界最先進製造業的美國也有「短板」,首先是勞動力成本高,明顯高於諸如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此外,這些市場中人才儲備的可獲得性以及消費的增長對美國製造業也構成了威脅。

日本神話無以為繼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高端製造的崛起,「日本製造」的地位受到動搖。去年11月22日,日本機床工業會發布的月度數據顯示,10月日本對華出口訂單同比減少了36.5%,已連續8個月下滑。而就在8月,中國對日本的訂單曾一度高達302億日元。加上韓國的競爭,日本高端製造面臨重大挑戰。

過去30餘年,可說是日本高端製造業的黃金時期。日本以強盛的經濟實力、龐大的人口紅利和先進的科技研發水平,在高端製造業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成為日本國力的強有力支撐。曾有形容指出,除了軍用技術和大型飛機,日本高端製造業與歐洲並駕齊驅,僅遜色於美國。比如高鐵,日本是最早開發的國家,中國高鐵早期的技術來源就包括日本的新幹線技術。在中國的高鐵行業崛起之前,日本是世界四大軌道交通巨頭之一,其他三國則是德國、法國和加拿大;日本的高鐵技術也被公認為世界高鐵技術的標準。

除此之外,日本的生物製藥、醫療設備、高端機床、滾動精密軸承、精密器械、半導體芯片等高端產品,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有評論甚至認為,2010年之前,亞洲高端製造業只有日本能拿得出手,而且日本在高端產業鏈的布局也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各行各業。

然而好景不長。2016年《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上,日本上榜的企業在篩除能源、金融、保險等資本密集型公司後,剩餘的製造業者,一半都來自於汽車產業。也就是說,現在日本的高端製造除了汽車,其他產業全在萎縮。

德國機電製造稱霸

「德國製造」向來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在全球,很少有國家能夠經受住貨幣寬鬆所產生的泡沫的誘惑,上百年都安心專注於製造;也很少有國家擁有如此多的高精技術但又低調的中小企業,以德國僅8,300萬人口而言,這是一項令世界驚歎的成就。

機器與設備製造是德國的五大產業之一,其次是電子製造業。德國的中小企業生產新興市場所需的尖端機床,幫助這些市場開發自身的製造能力。隨後是汽車產能,德國的知名汽車品牌在全球建立起很高的聲譽和較強的客戶忠誠度。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的消費者,對高端的德國汽車需求十分旺盛。

德國高端製造的領先離不開中小企業的製造能力,尤其以穩定的家庭所有制為基礎的中小企業增長,以及無法複製的尖端產品的生產能力,是促進德國製造業增長的兩大推動力。德國政府還以稅收減免與折舊補貼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在國際間,德國以「雙軌制」的職業培訓(將課堂教學與工作經驗相結合)聞名,成為多個國家爭相模仿的模式。大約60%的德國年輕人在300多個行業(從製革工人到牙科技師不一而足)中選擇一個行業參加雙軌制培訓。

德國還是技術創新方面的領先者,特別是在新能源行業如太陽能與風能。除了政府對科技的持續支持,德國大量的研發機構,以及產業與大學間的密切聯繫是該國創新能力強大的主要原因。

目前德國高端製造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缺少風險資本。大多數中小企業依賴於銀行融資,而德國的風險資本市場較弱。一旦發生變故,如歐元區危機,企業不僅需要依賴銀行,還不得不尋求其他合作夥伴。而且德國的風險資本仍處於早期階段,風險資本的活動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有所減弱。

其次是勞動成本高。數據顯示,2015年德國製造業平均時薪為40.50美元,一度處於全球最高位。此外還面臨勞動力老齡化,勞動力的縮減和老齡化造成勞動短缺,可能影響德國的GDP增長。

韓國創新走下坡路

曾是世界第八大工業國的韓國,勞動力和產品質素風騷一時,三星、LG、現代等品牌更是在國際響噹噹。但近年韓國的製造業開始處於下風,與美、日、德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也有被中國拋離的危險。因為在號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當下,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成為工業製造的主要內容。在德國、中國、日本、美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工業互聯網」等計劃後,韓國政府被國民批評為「毫無作為」。

舉例,2008年,韓國製造的工業附加值為7.5%,但到了10年之後的2018年,韓國製造的工業附加值僅為3.8,幾乎下降了一半。韓國國內有分析認為,韓國製造毫無創新能力,只會從美國和日本複製,但又不如中國複製得好。這種局面如果不被打破,韓國製造總有一天會被拋進歷史的垃圾桶。早在2016年,中國的高附加值產業佔整個製造業的比重就超過了韓國。由於中韓兩國的產業結構高度相似,中國的崛起幾乎就是韓國沒落的前奏。

所以,如今韓國的高端製造能夠繼續依賴的,可能只有教育水平良好的勞動力,因為韓國大力投資教育。2017年,該國的初等到高等教育支出佔GDP超過6%,有利的政策刺激高科技製造業增長。2013年,韓國提出「第三期科學技術基礎計劃(2013年-2017年)」,旨在培育具有創新性的經濟,投資120項國家戰略技術和30項核心技術。對製造業創新的支持被視為一項優先的戰略性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研發投資從2011年的12.4%增長至2017年的18%,同時韓國政府計劃,向高科技創業公司及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券及風險資本,作為第三期科學技術基礎計劃的一部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