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百威上市觸礁 特朗普之過?


中美關係轉差,香港被夾在中間難免受到影響。

港交所(00388)原先引頸以待今年有兩隻重磅IPO,包括百威亞太(01876)及阿里巴巴,而前者更已進入最後的大直路。可惜上週五(十二日)突然傳出百威突然宣布要擱置上市,並於本週一(十五日)獲公司確認,震驚投資者,亦引來市場大混亂。百威之前慘被美國基金抽飛,表面上與估值高有關,但背後有機會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手段,打擊香港金融市場,實行「攬炒」。

外圍環境存在極多不明朗因素之際,香港幸好未受太大影響,尤其是新股市場,本來正在迎接重磅股-百威亞太於本週五(十九日)掛牌。不過,上週五百威原先要定價當日,卻突然傳出擱置上市消息。百威亞太母公司百威英博至週一宣布,不再進行百威亞太在香港上市計畫。以集資額計,成為香港史上最大宗的新股擱置個案。百威英博指,擱置的原因涉及多個因素,包括近期市況,並稱會密切留意市場狀況,以及在符合財務紀律情況下,繼續評估如何提升股東價值,推動業務長遠增長。

百威原先的招股價介乎四十至四十七元,集資最多七百六十五億元,為香港近九年集資額最高的新股,規模亦能擠身香港史上五大新股,更有望取代Uber成為今年全球集資額最大規模的新股。市傳百分之五的公開發售部分已超額認購十一倍,而百分之九十五的國際配售部分認購亦已足額,故突然叫停令市場相當意外。

百威的母公司百威英博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旗下品牌除了百威(Budweiser)外,還有福佳(Hoegaarden)、時代(Stella Artois)等,但招股反應最後是雷聲大雨點小,市場人士認為,散戶部分是受港元拆息急升影響。致富證券業務主管郭家安稱,客戶近年均以約兩厘的孖展息率入飛,但今次百威的孖展息率由三點八八厘起跳,大大加重散戶成本,所以招股反應不算太強勁。

國際配售被抽飛

百威英博指市況問題影響到上市計畫,但上週恒指跌幅只有三百點,不算太差,所以市場人士認為只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國際配售部分被抽飛。有指是百威母公司認為無法為公司尋求定價,並有美國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壓價」,所以在國際配售部分慘被抽飛。百威被投資者壓價的原因,有指是因為估值過高,百威上市的市盈率高達四十倍,相比同業及母公司的二十至三十倍,無疑是高了一截。市場人士指,百威估值近五千億元是過高,介乎三千億至四千億元會更為合理,而投資者亦有其他選擇,包括喜力及嘉士伯等。

在香港招股設有回撥機制,容許新股以公開發售部分填補國際配售的不足,但百威招股章程指,最少要超購十五倍才可啟動回撥機制,而市傳今次公開發售部分僅超購十一倍,所以不能以散戶部分補上國際配售部分。

百威叫停上市,令多方面均損手而回,第一個傷的就是借孖展的散戶。耀才證券(01428)指,在整個認購過程中很多投資者不惜以高昂的孖展利息進行認購,然而擱置上市將令投資者白白損失孖展利息。耀才批評,百威對一眾投資者極為不公平,屬「有殺無賠」。至於百威,不上市的話雖然失去集資機會,亦白付了前期的上市費用,但可以透過凍結資金後彌補,因為百威於IPO期間,只計散戶部分就凍資達三百八十億元,以一週銀行同業拆息計算,在該時段可收取兩至三厘的高息。

耀才認為現時上市機制仍存在漏洞,未能完全保障一眾投資者利益,希望港交所能盡快修改上市條例,亦希望證監會站出來主持公道。如再有上市公司有同樣擱置上市的情況,該上市公司必須賠償一眾投資者已支付的孖展利息,以確保投資者可以獲得公平的待遇。

港交所失落集資王

至於港交所,亦會因百威今次的轉而失去今年全球集資王的地位。今年上半年的新股市場氣氛原先相當不俗,首六個月便有八十四隻新股在上市,港交所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為六百九十五億元,但一隻百威的集資額較上半年的總集資更多。德勤及畢馬威原先均預期,今年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可以達二千億元左右,一定穩坐全球三甲位置,若加上阿里巴巴集資額約二百億美元的話,港交所必定可以穩坐「一哥」之位。不過,今次百威放棄上市,令港交所的好夢難圓,亦向新股市場潑了一盤冷水。

連同早前有意集資近一百億元的亞太區物流地產平台ESR Cayman,港交所在不足兩個月內連失兩宗大生意,或多或少破壞市場氣氛。有傳阿里巴巴亦有機會大減來港第二上市的規模。內地媒體報道,阿里擬將集資額減半,由二百億美元大削一半至一百億美元,而阿里發言人則拒絕評論市場傳聞。

阿里在六月中已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由於市況未如理想,集資額或將縮少一半。雖然集資額大減,但阿里仍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最大型新股,並為近九年來香港最大宗上市個案。市傳阿里已經委任中金及瑞信為本港上市牽頭行。

今次百威被抽飛,有市場人士認為,除了是定價問題之外,美國的機構投資者有機會受到政府壓力,減少投資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有關。中美貿易戰開打一年,雙方各有損傷,而極為進取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亦不斷將戰線移至其他場境,除了貿易範疇,科技、金融及貨幣亦是在他的考量之內。

 

開打金融戰先兆

美國於上月開始部署開打金融戰,前白宮經濟顧問班農(Steve Bannon)提出美國要在金融市場下手,以禁止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等方法,以斷絕中國籍美國股市集資的門路。有美國參議員亦提出草案,敦促美國收緊監管赴美上市中資公司,除要求赴美上市的中概股須接受跟美國相同會計準則與監管外,亦要跟隨美國上市公司公開資訊的透明度。

獨立評論員David Webb早前警告,特朗普隨時可以透過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 (OFAC),要求所有美國人沽售中資股。David Webb指,OFAC過去曾出招對付俄羅斯,禁止美國投資者對其他國家或地區上市公司投資。去年四月OFAC更下令制裁俄鋁(00486),只容許美國投資者沽出手上持有的俄鋁股票,不準買入,行動令俄鋁股價大瀉,市值最低跌至只有二百五十億元。

金融戰雖然可以「殺敵一千」,但亦難免「自傷八百」。近年來不少巨型中資股赴美上市,成為美國投行的新財路,以一四年上市的阿里巴巴為例,當年上市集資額超過二百億美元,而多間投行,包括美資的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高盛均有參與上市工作,合共收取超過三億美元佣金。而中資概念股的熱潮一直未有減退,一七年共有二十四間中資股在美國掛牌,去年更升至三十九間,集資逾九十億美元,若美資行分到約百分之一的佣金計,亦至少有九千萬美元的收入。

美資近十年透過安排中資公司赴美上市搵真銀,亦令美國鷹派相當不滿,而今次百威事件亦反映出,有機會連幫助美國公司到中國的地頭上市亦會受到影響,美國的基金公司「響應」特朗普的政策,減少投資香港上市公司,即使其百威是美國公司,一樣要抵制。

傷人傷己犧牲商界

從貿易戰一仗已可見到,特朗普為了達到傷害中國的目的,絕對不會理美企的死活。華為早前被美國全方面禁止採購美國的產品,由零件、芯片以至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統都要禁。華為為美國芯片廠的大客,該公司去年採購零部件的金額高達七百億美元,其中美國的零部件就佔去一百一十億美元。

賽迪顧問諮詢的數據顯示,一七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家的生意額中,中國均佔相當高的比重,英特爾於一七年的收入為六百二十八億元,當中百分之二十三點六就來自中國;美光的比重就高,一七年收入為二百零三億美元,超過一半來自中國;高通一七年收入一百八十二億美元,高達百分之六十五為中國的生意。

中國為美國科技企業的大客,政府禁美國賣予中國,中國除了會加快自家研發,亦可以轉向其他國家採購,華為雖有影響但屬短暫,但美國就會痛失大量生意,行業協會警告或會出現裁員潮。不過,特朗普對此仍然「闊佬賴理」,表面上在G20峰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解,解除華為禁令,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行動,可見特朗普為了達到自己開戰的決心,確實可以放棄本地商界的利益。

市場人士亦認為,特朗普將戰線不斷延伸,連香港亦不放過屬意料之內的事。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認為,雖然中美之間達成貿易協議的機會相當大,但未來雙方的關係亦不會緩和。他指出,只要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維持不變,美國的貿易逆差根本沒有可能改變,所以就算貿易戰完結,未來亦會有金融戰、科技戰和香港戰。

 

或礙發展華市場

百威上市被撤回,令其母公司的中國大計受阻,中國佔全球總酒精產品銷售約三成,屬機不可失的市場,而百威英博目標是佔中國高端市場份額的四成以上,未來的增長動力都要依賴中國,對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來說,美企將資源投放在其他國家已是不對,更不要說中國是美國現時的頭號敵人,自然不想長他人志氣。

百威現時為中國最大的啤酒商,其年報顯示,根據GlobalData的資料,該公司於去年在中國以啤酒銷售額計排名第一,以啤酒銷售額及啤酒銷量計,在快速增長的高端及超高端類別合計亦為一哥。百威自一七年一八年,在中國的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增長超過兩成。至於旗下品牌科羅娜(Corona),在中國過往四年的收入增長高達二十五倍,截至去年底,中國科羅娜最大出口市場。

百威在亞太區擁有六十二間釀酒廠,單計在中國便佔三十間,而佛山釀酒廠更全球最大的百威啤酒釀酒廠。特朗普一直不滿美國企業將生產廠房設在美國以外地區,認為是損害美國經濟及就業機會的做法,並希望透過各種方法誘使美資公司回歸,而百威將全球最大廠房設在中國,無疑亦令特朗普看不順眼。

百威未能在港上市,除了令母企的債務問題失去解決辦法,而美國的投行亦眼白白看已到嘴邊的巨額佣金流走。外電引述消息指,百威的決定或導致聯席保薦人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損失高達十三億元佣金。消息指,今次為百威提供上市顧問服務的投行,將可獲取集資金額約百分之二作佣金收入,其中作為牽頭行兼聯席保薦人的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合共攤分當中的七成。按集資上限七百六十七億元計,再加潛在的激勵金,兩行損失最多達十億九千萬至十三億三千萬元。

償債計畫落空

百威英博今次分拆百威上市,被指是因為要「母債子還」。百威英博於一六年以七百九十億英鎊(約七千七百一十億港元)收購最大對手、全球第二大啤酒製造商南非米勒(SABMiller),收購後令該公司的負債急升,直至去年底,百威英博的淨債務已升至一千零二十八億美元。今次拆失敗,百威英博要再找辦法減債。市場估計,該公司可能要削減功能重疊的品牌,以減少開支,但品牌減少亦可能會影響業務增長速度,例如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在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這三個正在增長的國家擴充。

其次是可能賣走百威的小量股權,或從在旗下六十多個品牌中,出售部分資產。百威英博去年已將公司的股息大削一半,用作還債之用,但減息後股價大跌,令百威英博得不償失,進退失據。

Related Articles